8月17-21日这周,中国财新制造业PMI初值47.1创2009年3月以来新低,直接导致中国股市再度暴跌寻底,从而引发全球股市在8月21日出现新一轮全面暴跌,由此引发全球大宗商品出现再一次全面下挫。彭博大宗商品指数一度下跌1.5%,跌至1999年8月以来最低水平。布伦特原油跌破每桶45美元,LME期铜跌2.5%报4930美元/吨,创逾六年最低。
在一片风声鹤唳中,8月21日,LME三个月场内收盘价格也下跌205美元至10200美元/吨,仅相当于历史最高点58000美元/吨的1/6。镍价自2008年金融危机创出历史性地点以来,时间才过去短短的七年,却又猛然回归当初的低点,经历了一个从悲情到兴奋再回归悲情的价格轮回。
跌价原因类似。2008年镍价狂跌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印刷货币轻松吸取全球利益还以虚拟说辞引领世界经济近20年的美国信用突然丧失,导致以美元为锚的全球经济信心顿时灰飞烟灭。2015年镍价暴跌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放缓导致全球经济滞涨,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近30年的中国车头无力前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开启了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新常态,大宗商品价值被迫加速回归探底,长期依赖中国市场的各类经济体以及资源输出国的高额利润来源逐渐丧失,全球经济信心备受打击。
镍价跌幅更深。2015年8月13日盘中一度大跌15%至9100美元/吨,当天的三个月期镍收报10455美元/吨。对比2008年10月31日LME镍价盘中虽然一度出现最低点8850美元/吨,收盘价格仍顽强回到12050美元/吨。盘中低点近似,收盘价差巨大。今年的LME收盘价格低点还未最终探明,过去一个月的数据已经比金融危机期间的最低点还低20%左右。
库存对比不同。2008年10月末,LME镍库存不足6万吨(10月30日57630盹)。今年8月13日的LME镍库存454350吨,相当于增加了八倍多。绝对数量虽然相差近40万吨,如果对比新增2000万吨不锈钢产量对应的镍需求应增加150万吨,甚至会有近100万吨的供应不足担忧。
需求情形不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不锈钢粗钢除2008年下降6.9%外至694.3万吨,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已经达到2169.2万吨,六年时间增长了三倍,2015年可望达到2300万吨,未来有望达到2500万吨甚至更多。
中国不锈钢产量快速增长也带动全球不锈钢产量在过去的六、七年间几乎实现了翻倍。尽管2008年的全球不锈钢粗钢产量同比下降6.9%至2590万吨,2014年反而上升到新的产量高峰4170万吨,2015年可望达到4420万吨,几乎增长一倍。未来在中国、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市场的增长潜力带动下,全球不锈钢粗钢年产量超越5000万吨的时间会很快到来。
供应前景不同。印尼的12个已经投产镍项目预计在2015年能够向中国供应最多约50万实物吨镍铁,根本无法抵消中国因为镍矿来源受限而减少超过300万实物吨的巨大缺口。由于印尼禁止出口镍矿的强硬政策还看不到被再度取消的苗头,全球镍供应在2015年可能出现5万金属吨甚至更多的缺口。
根据中国在海外投资的镍铁最低成本推算,15000美元作为精炼镍的盈亏平衡线得到了多方面的反复印证。麦格理曾预测,中国海外镍项目只有镍价达到20000美元/吨才能实现盈利。综合当前镍价的悲情走势以及海外项目的叠加风险,超低镍价显然已经伤害了各种镍产品的生产热情。金川集团的精炼镍已经减产,吉恩镍业从8月开始提前检修停产,以及其它镍生产企业的减产停产,已经汇聚成全面减产的行业潮流。
市场推力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国不约而同地采取超发货币的方式来抵御资产及商品的价格下滑。7年过去后,全球货币已经泛滥成灾。人民币M2从2008年12月末的47.5万亿元已经上升到2015年7月末的135.32万亿元,七年半增长了近3倍。
尽管影响镍价的因素并非货币增量一种,无限增加的货币至少推高了通货膨胀,从而推高镍矿、镍铁以及精炼镍的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货币发行数量的快速增加,显然加大了市场货币的供应量,从而为市场行为增添了更多的推力。镍是金融属性很强的金属品种,全球无数炒家汇聚于此,一旦找到炒作的由头,镍价波动的幅度有可能比货币增量的幅度更大。
解决方案相同。事实上已经形成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解决之道会再度回归投资基础设施。鉴于中国的发展现状,高铁、地铁与船舶都将是比较可行的选择,这几年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现阶段的投资着力方向与不锈钢消费的增长要求密切相关,从而会拉动镍的需求增量。在海洋经济战略的引领下,如果对渔船如同对农业机械一样实行鼓励全面升级更新政策,所迸发的不锈钢需求增量以及由此带动的镍需求增量将十分可观。
时间的车轮已经转向2015年秋季,类似20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来临,镍价已经跌回上一轮金融危机的水平。尽管商品跌价大致相同,解决方法将会有所创新。经济困难形势已经比较清晰,镍价已经低于成本线50%左右。跌价尽管类似,前景一定不同。(作者李强系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