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中国10家锌行业骨干企业达成协议,计划减少2016年精锌产量50万吨,占2014年总产量的8.58%。
减产的核心逻辑在于成本:减产是企业经济决策的一种,具有一般性原理,减产决策能否达成,需要从成本角度考量其是否“经济”。
钢铁减产隐性成本高,难以效仿锌企联合减产:对于钢铁和锌产品而言,缺乏替代品,行业需求弹性小,是其面临的共同特点,从而决定了控制供给有助于改善供需、提振价格,进而改善盈利。但是不同之处在于,钢铁减产的隐性成本远高于锌业。协同成本方面:锌业行业集中度较高,排名前十的企业产量占全国比例在50%以上,由此导致其行业协同成本较低,供给端相对可控;而钢铁行业前十产量占比仅约30%,行业协同成本过高。更重要的是,社会成本方面差别更大:2014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7.5万亿,占GDP的11.79%;钢铁产量超过8亿吨、工业产值占比约7.32%,直接从业人数超过340万,应交增值税在行业排名在第6、7名附近,行业规模减产承担的社会成本非常大。相比而言,2014年全国锌产量583万吨,按照2015年锌均价1.55万元/吨计算,总产值仅900亿元左右,其背后所依附的就业、税收等要素有限,减产的社会成本明显相对更小。
综合来看,虽然钢铁和锌行业都是处在亏损状态的重资产行业,但是一方面,钢铁行业集中度低,行业协同减产难以达成,另一方面,钢铁行业在就业、税收和GDP方面的贡献显著更大,减产的社会成本高,由此导致钢铁行业减产的隐性成本远高于锌行业,从而也就决定了钢铁行业短期无法像锌行业那样形成联合减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