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经济延续了过去几年低迷复苏态势,但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剧,“低迷”与“动荡”再度成为年度关键词,特别是新兴市场的多个国家面临系统性金融压力。有很多因素共同造成市场的动荡。
首先,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分化,加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固有的矛盾,带来巨大的外溢影响。特别是美联储酝酿已久的加息预期,直到北京时间12月17日才最终落地,这成为今年全球动荡的重大根源。美联储犹豫不决的举动,加剧了市场动荡的范围,引发各国货币汇率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和新兴市场大规模资本外流。
其次,国际经贸体系发生了新变化。主要发达国家专注于自身的再工业化,推动所谓的高标准区域贸易体系建设,对世界经贸格局产生了新的冲击。供过于求等因素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成为全球贸易额下降的一方面原因,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到一些发达国家“去全球化”、“区域化”的新态势对贸易增长格局产生的影响。
最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公共治理上的矛盾激化,产生一些较为严重的负面外溢影响。西欧国家围绕希腊债务问题的谈判一波三折,中东与东欧国家在地缘政治、反恐合作上的冲突愈演愈烈等,使得经济金融发展受到连累。
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新常态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世界各国推动宏观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加强公共治理政策的沟通,力促和平与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的许多足以载入金融史册的大事件中,有不少与中国经济与金融加快融入全球体系密切相关。
自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正式发布,由此开展的双边与多边经济金融合作如火如荼,特别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引起全球关注,必将为未来国际金融格局的变革注入新的重要力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决定将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与此相配套,2015年,中国在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等领域全方位推动改革,中国金融市场与世界的互动日益加深。
许多分析过度夸大中国市场对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这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近些年来,中国始终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贡献者,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责任担当者,从而也是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中坚力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日益复杂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下,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步伐应当适应自身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于自身金融稳定的基石,控制好节奏与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