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相继披露了一批新PPP项目,另一方面,PPP国家专项稽查已经正式开启,剑指PPP政策不完善、机制不科学、承诺不兑现等问题。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将会是PPP项目加速落地的一年,明后年热潮还会持续,但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落地率和民间资本参与率“双低”的问题,切实推进PPP项目。
24日官方披露的消息显示,宁波首批高速公路PPP项目启动,今年宁波将通过PPP模式开工建设3条高速公路,总里程约97公里,总投资约300亿元。而在此前几天,包括云南、湖南、江西等地都披露了新一批PPP项目,总投资金额基本上都在千亿规模。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网站24日消息称,发改委稽查办已经对安徽省PPP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稽查调研,包括召开未签约单位调研座谈会、实地抽查等内容。这意味着,PPP的国家专项稽查已经正式开启,重点指向PPP政策不完善、机制不科学、承诺不兑现等问题。
事实上,从去年5月政策层面顶层设计明确之后,地方就开始掀起一阵PPP启动的热潮,集中推介、招标,一些地方还纷纷成立了地方性的PPP引导基金,这都使得PPP项目签约规模急剧攀升。据统计,仅去年下半年签约规模就已达近万亿。
“目前来看PPP推进的速度还在加快,相比去年的密集启动、示范推广阶段,今年将会是PPP项目加速落地的一年,明后年还会持续热潮。”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而在推进热潮背后,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和项目的逐步落地,一些现实问题开始逐步显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落地率和民间资本参与率“双低”的问题。
来自财政部PPP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以执行阶段项目数与准备、采购、执行等3个阶段项目数总和的比值计,入库项目的落地率仅为21.7%。
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仍望而却步。“想进的进不去,进去的对回报率也不满意,这就是现状。”参加过多次公路铁路噪声降噪材料招标的新光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阙秀明告诉记者。此外,很多项目对民资的进入门槛过高,部分领域甚至还存在“定向门槛”的乱象,这些都打击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对此,金永祥表示,民间资本不是不想进,“想参与的都参与了,问题在于不想参与和不能参与”。具体而言,他指出,民间资本参与率低,很多都与项目本身特点有关,有些项目并不适合民间资本做,一是回报率低的,二是资金规模要求大的,三是公益性强的。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也表示,PPP落地率低、民资参与度不高,根源在于相关项目多为公共性和公益性,未来收益存在较大不确定。
高玉伟认为,首先,PPP项目投资收益期长、见效益慢。民资投资之后,可能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获益,因此参与意愿不高。其次,政府、民资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有待明确界定,且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有的民资担忧自身权益保障,而不愿投资。第三,我国开展PPP才刚起步,还缺少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有待进一步探索实施路径和方案。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琦表示,在PPP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困扰政府已久的两类突出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一是PPP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资金约束问题。PPP项目以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为主,项目普遍具有投入规模较大、运营周期较长、投资回报偏低等特征,且多为非标准化和非证券化项目,难以实现项目的资本运作和资产的有效转让,投资风险不易转移,对于民间资本的吸引力相对不足;二是PPP项目“政策扶持不够、运营资源不足”的资源约束问题。PPP项目运作还存在着市场体制不健全、法律环境不完善、业务模式不匹配等问题,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主动性受到较大影响。
吴琦预计,随着政策扶持的不断加码,以及创新金融工具的陆续推出,今年将是PPP项目推进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PPP项目将开启商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同时迎来落地执行阶段的大考。
下一阶段,为切实推进PPP项目的落地,吴琦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着力完善PPP项目的市场机制,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二是要积极构建PPP项目的法律体系,有效保障社会资本的正当权利和合法收益;三是要大力发展多元化资本市场,进一步打通PPP项目的融资渠道;四是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改善和加强政府公共服务。
高玉伟也建议,抓紧落实前期放宽民资准入的有关规定,打破“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加快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步伐,减少政府、国企与民资、民企争利现象,为民企投资公共性公益性项目提供税收、土地等激励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