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权威人士”再度发声,重申中国经济不会U形或V形反弹,而将步入L形增长新阶段。钢铁、煤炭两大基础性产业的严重产能过剩,是拖累经济的主要矛盾之一。继出台去产能专门文件、各省和各大央企分别立军令状之后,中央高层近日也分头下基层,督促去产能。作为今年经济工作五大战役之首,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的“去产能”,将在今年下半年迎来集中的攻坚起步。
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武汉钢铁公司,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武钢汇报提质增效、化解过剩产能情况,当场拍板将武钢作为钢铁“去产能”的一个试点。此前两周,“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头版发声,为中国经济问诊把脉,强调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势。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概念加以描述。
“去产能”列五战役之首
而在“固有矛盾”当中,过剩产能首当其冲,已成为中国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尤其是钢铁、煤炭两大产业的严重过剩,对经济运行质量形成重大拖累。不仅拖累企业利润率下降,还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经济发展。同时,一些企业为摊薄成本,继续扩大生产,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局面。因此,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列为今年五大重点任务之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元春指出,产能过剩使得市场供需失衡、产品价格持续回落,整个行业利润难以保证,好企业的效益和创新能力受到很大制约,最终影响整个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效率低、负债高的企业占用了大量信贷资源,形成“吸金黑洞”,导致效率高、负债率低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支持。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难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高层督促政策布局提速
国务院在2月1日同时发布了今年6号、7号文件,分别是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显示高层对这两大行业去产能的迫切态度。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同时严令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3年内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等。
进入5月,与“权威人士”强调“L形增长”、重申“去产能”同步,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省市纷纷出台措施,或制定本地区的去产能时间表、路线图,国务院有关部门已与各地签订化解过剩钢铁、煤炭产能责任书,政策措施布局明显进入提速区间。
为配合钢铁、煤炭两大行业去产能,中央已出台多个文件,涉及财税、金融、职工安置等方面。5月18日,印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化解过剩产能。国资委部署今明两年压减央企10%左右钢铁和煤炭现有产能。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今年下半年去产能大幕有望正式拉开。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赵辰昕亦指出,在各地目标责任书签订以及实施方案按要求备案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将全面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去产能力度绝无仅有
最近在日本举行的G7将全球工业产能过剩的矛头指向中国。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将欧盟的就业问题归咎于中国钢铁,称中国的过剩产能相当于欧盟年钢产量的两倍,导致了成千上万工作岗位的流失。
钢铁业内人士指出,最近国际上有些声音将行业低迷归咎于中国,企图让中国“背锅”,这是没有道理的。实际上中国钢材出口量并不大,因为中国既是钢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譬如中国钢铁出口总量中只有7.6%是对欧出口,欧盟钢铁进口总量只有14%来自中国。在去产能过程中,各地下了巨大决心,如具备400万吨优特钢年产能杭州钢铁集团半山生产基地已经全面关停。这种力度也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从“印钞机”到“拖油瓶”
“去落后产能容易,但去总产能很难。”内地钢铁业界资深人士接受大公报采访时分析指,外界往往认为“去过剩产能”就是“去落后产能”,实则不然。关停技术陈旧、工艺落后的产能不难,各方都有共识;但过剩并不意味?落后,有些过剩的产能其实技术上属于前沿水平,也曾经产生良好效益,但因为行业总产能过大、总供给过大,远远超过了总需求,因而造成过剩。
譬如内地先进的中厚板生产线技术工艺,前些年市场销路好,一度被称为“印钞机”,一条生产线一个月甚至有过亿的利润。因此,内地钢企一窝蜂上马中厚板,全国遍地开花,仅两年就造成市场饱和、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暴跌,从6000元一吨腰斩到2700元一吨。
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汽车冷轧板,也属于技术先进、前景看好的新型钢材品种,但是重蹈“大跃进”覆辙。有的钢铁企业,如首钢,同时在北京顺义、河北曹妃甸、迁安等地建有冷轧板生产线,投入巨大,遇到产品滞销后,开工,产品库存积压严重,要亏损;不开工,生产线停顿,同样面临亏损。“印钞机”成了“拖油瓶”,这类“先进过剩产能”是当前去产能的最大难点。
国家发改委徐绍史也指出,中国的钢铁等产能并不是落后产能,反而在国际上也都是比较先进的产能,因此今年还将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的力度,更好地利用“走出去”来缓解内地产能过剩的压力。
清除“僵尸”着力保人
“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指出,去产能要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国资委确定,用3年时间处置央企子公司中的345户大中型“僵尸企业”,这也是中央政府首度对外确定“僵尸企业”的数量目标。淘汰落后产能、消灭“僵尸企业”,都涉及大量职工转岗安置的问题。这轮转岗潮的行业和地区较集中,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等近期到黑龙江、湖北、江西调研时,都专门看望国企职工。
为此,“权威人士”强调,“保人不保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强调,处置“僵尸企业”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资产处置,二是人员安置。资产处置要更多地采用市场的办法,比如支持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呆坏帐加快处置;人员的安置,这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要建立社会的保底政策,主要是要完善下岗分流人员的安置政策,包括培训其技能,使得失业人员能够顺利地转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