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减速换档”的中国经济下半年能否持稳?中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不会太好但也不会太差,基本会持稳在6.6-6.7%左右;虽然短期仍会保持平稳,但要改变长期下行通道只有加快改革。
他在接受路透专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增长率自2010年一季度12.2%下滑到今年二季度的6.7%,目前下行压力仍在加大,根源是经济增长中新旧动力不接续,而体制改革进程缓慢是抑制新动能成长的重要成因。
发改委: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速料持于6.7%,仍需加快改革
马晓河称:“中国经济目前有两个特点,近期走势平稳,但长期仍处于下行通道,而且下行压力比政策拖底的支撑力还要大一些,也意味着L形的底部能否守住还面临考验。”
他指出,从需求侧分析,2010-2015年中国投资名义增长率从23.8%降到10.2%,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只有9%;从目前看除了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外,还看不出总投资增长率会在短期内由降转升。
消费增长率也是从2010年18.3%逐步降到2015年10.7%,今年上半年为10.3%,总体保持相对平;在去产能的大环境下,还会影响居民收入增长,进而影响消费,预计下半年大致保持在10-11%之间。
“从投资和消费变动特点看,投资是快变量而消费是慢变量,慢变量消费对经济增长只能起到稳定器作用。短期内投资上不来经济增长就不会明显转升,而出口也受国际需求疲弱环境影响不会出现高增长。”他认为,从三大需求分析,中国经济下半年运行明显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从供给侧分析,制造业短期难以快速回升,过去中国把过多的资本资源投向传统制造业和中低端产业,没有为后续产业成长留下多少空间,资本、技术、人才积累严重不足,加之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中国最需要发展的中高端产业上不来。
马晓河称:“从所有者结构看,占据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资本应在培育和推进新兴产业成长方面起主力军作用,但在过去几年里,国企把50%以上的资本投向能源原材料加工制造业方面,仅仅保障了国家能源原材料的安全,而投向装备制造业的资本只有35%左右,但能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恰恰是装备制造业。因此,国有企业要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主体还面临投入不足和技术创新不足的制约。”
他指出,民营企业在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成本上升、销售困难、利润下降、亏损大幅度增加;而中高端制造业环节和领域,由于制度交易成本大,技术进入门槛高而难以进入,最终导致民营企业对制造业投资大幅度下降。短期内制造业难以找到新动力增长主体。
中国年初设定的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是6.5-7%,"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
发改委: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速料持于6.7%,仍需加快改革
宏调政策空间变窄,唯有加快改革
面对长期经济下行压力大于短期政策拖底支撑力的现状,中国下半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空间又有多大?马晓河坦称空间有限,从财政政策看今年财政赤字率安排已到3%,营改增也全面实施,地方政府债务转换正在进行,财政支出压力较大。
中国7月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3.3%,而支出仅微增0.3%,前七个月财政收支出现赤字1649亿元人民币。
从货币政策看,M1和M2增幅差距不断扩大,这也反映出民营资本投资意愿下降,更多持币观望有关,导致M1增幅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下半年降准降息,也不意味着多投放的货币能流入实体经济之中。
中国7月M1增速为25.4%,环比进一步小幅上升,而M2增速则再降1.6个百分点至10.2%,两者的持续多月的增速差背离仍在扩大。
今年上半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479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8.7%。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9%,民间投资增速仅为2.8%,比去年同期锐减8.6个百分点。
马晓河认为,通过上述数据不难发现,对外投资大幅增长而国内投资却下降,内冷外热也预示着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轻,根源在于体制改革进程缓慢影响到新旧经济动能转换。
马晓河坦称:“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目标制订,甚至改革路径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落地慢落地难,甚至出现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上面一再喊政府要放管服,要减税降费,但下面却感受不明显。”
他认为,中国正在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出“中国制造2025”、支持六大支柱产业和四个战略新兴产业,并实施“互联网+”、“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等,都需要有体制机制改革,包括要解放思想,拓宽改革道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