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8亿元!这是江西理工大学教授万林生技术团队“铵盐体系白钨绿色冶炼关键技术和装备集成创新及产业化”项目创造的经济价值。项目率先在国内外实现白钨冶炼和废水零排放,实现钨粉和碳化钨的高效、低耗绿色生产。该项目在全国推广后,预期可减少废水排放10亿立方米、氢氧化钠排放176万吨、氨氮排放128万吨。
1月9日,从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来消息,“铵盐体系白钨绿色冶炼关键技术和装备集成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谁能想到,这项成果的诞生曾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科研站建在生产一线,服务地方和企业经济发展,是江西理工大学进行科技创新的一贯宗旨。万林生记得,2009年,大余县赣州海创钨业有限公司要上一个冶炼项目,但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明确规定,要减少一类重金属排放量,而传统钨冶炼技术不可避免会产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废水。因此,项目没通过省环保厅审批,企业生存面临着巨大危机。
“解决不了污染排放问题,整个钨冶炼产业都可能停产。”万林生解释,钨是战略金属,我国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之一。但是,“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以污染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考虑到国内钨产业和环境保护的现实要求,他决心研发出一种绿色冶炼方法。
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整个铵盐体系绿色冶炼是前人没有进行过的探索。”万林生介绍,现行延续了200多年的钨冶炼方法,无法实现零排放。“因此钨工业体系面临着创新,我们必须在技术上进行突破。”
从赣州市区去往大余县、崇义县的道路,万林生和他的研究生们已记不清走了多少遍。为寻找到一条适用的路径,万林生带着他的团队,来回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奔走。经过了7届研究生的持续努力,历经数千次试验,他们最终系统研究了磷铵体系氟盐分解白钨矿的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在此基础上,他们掌握了5项关键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破解了白钨绿色冶炼的关键技术。
他们深知,技术的生命力在运用。江西理工大学博士粱勇说:“技术研发出来以后,团队一方面对技术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另一方面加大了推广力度,使项目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合作企业支持下,项目成果在6家骨干企业获工业化应用,近3年新增利润10.2亿元。项目实现产业化后,年产APT2500吨。新工艺正常运转4年,钨的总收率达99%以上,生产成本明显下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