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是中央要求彻底取缔“地条钢”(指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等熔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的“大限”。日前,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透露出信息,经过彻底清理排查,上半年我国共取缔、关停“地条钢”生产企业600多家,涉及产能约1.2亿吨,目前相关企业已全部停产、断水断电。
实际上,淘汰“地条钢”这一落后产能,中央已经吆喝了长达15年,但是坚韧的“地条钢”仍然屡禁不止。实际上,对很多地方来说,“地条钢”从来都不是秘密,难以彻底取缔背后的原因,与跳不出地方利益的束缚有着必然关系。
在钢材价格连年上涨的旺季,用废钢生产的各类“地条钢”,一吨利润高达千元,一晚上就可获利上万元。即使是钢价平淡的年份,生产“地条钢”因为不需报批、审核,不存在一些制度和交易成本等,其生产成本比正规钢材要少30%以上。
“地条钢”让老板们有利可图,当地政府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因为这些“地条钢”企业大部分都是当地的税收大户,保守估算,仅一家年产30万吨的中等规模中频炉厂一年就能有1个亿的税收贡献。随着拔除“地条钢毒瘤”这一国家政治任务的实施,一些隐秘的利益链也浮出水面,并带出了地方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连串陈年痼疾。
但是,正因为这种“暴利”的存在,也就意味着,拆除生产设备并不代表就完成彻底取缔“地条钢”的任务,如果一些地方利益的保护还存在,如果国家的执法力度忽冷忽热,没能持续下去,那已关停的“地条钢”企业仍然有很大可能会死灰复燃。
所以,政府应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各地区应该公布违法违规举报电话,“凡举必查”,加强社会监督,严厉打击钢铁行业违法违规行为。
为确保把“地条钢”彻底打击取缔到位,在地方自查的基础上,今年8月份,部际联席会议将对“地条钢”取缔地区开展专项检查,对取缔不到位的地方,作为负面典型,报请国务院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不仅如此,国家也应该适时修订和提升建材质量标准,通过产品质量监督来倒逼“地条钢”丧失生存空间。同时,加大提升优质产能的力度,推动整个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让优质产品占领市场,从而让“地条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