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有色金属工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色金属行业总体呈现生产平稳运行、效益持续向好态势,基本实现了供需动态平衡。但成本上升、创新不足、融资困难等结构性矛盾仍未根本解决,产业发展持续向好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7年中国国际铝业周”活动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表示,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总体呈现出生产平稳运行、价格震荡上涨、效益持续向好态势。
景气度全面回升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介绍说,一方面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呈现前高后稳态势,10种有色金属冶炼产品产量增幅逐月收窄,铜、铝材等贴近消费的深加工产品保持平稳增长;另一方面,清理整顿电解铝违法违规项目效果进一步显现。
数据显示,1月份至9月份我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为4072.9万吨,同比增长4.1%,增幅比1月份至8月份收窄0.8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增幅仍高3.2个百分点。其中,精炼铜产量660.8万吨,同比增长6.3%;原铝产量2466.1万吨,同比增长5.0%,增幅比1月份至8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增幅仍高6.4个百分点。
2017年以来,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解铝价格持续上涨,从年初的每吨1.3万元站上1.5万元大关。受益于金属价格大涨,118家上市有色金属公司中,近九成实现了盈利。
1月份至9月份,8244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052.0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利润总额1730.2亿元,同比增长50.9%,增幅比上半年收窄4.5个百分点。
“有色金属行业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陈全训告诉记者,近5年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240万吨,鼓励和引导566万吨低竞争力产能退出市场。今年,我国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启动清理整顿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专项行动,并利用环境整治行动,倒逼企业阶段性关停产能,有效改善了市场供给。
持续向好基础待巩固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特别是铝工业发展,历经了从“依赖进口”到“部分缓解”,再到“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奋斗历程。有色金属行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创新体系逐渐完善。
“相比过去,行业骨干企业从装备水平到工艺控制、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文献军透露,有些技术经济指标和装备水平甚至引领世界。特别是在新兴领域,企业大力开发个性化需求产品,航空用中厚板、铝车身板等快速发展,铝空电池、纳米陶瓷铝等新产品开始从研发走向产业化。此外,“以铝代钢”“以铝节木”“以铝节铜”促进了铝消费平稳快速增长,成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稳定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今年铝行业去产能首战告捷,基本实现了供需动态平衡,但成本上升、创新不足、融资困难等结构性矛盾仍未根本解决,产业发展持续向好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
受供暖季限产、环保督查等影响,山西、河南等地铝土矿停产,铝土矿供应紧张,导致成本快速上升。2017年10月份,电解铝行业平均完全成本15500元/吨,同比增长30%,目前已超过16000元/吨。同时,有色金属价格下跌。沪铝自11月6日至9日连续下跌,跌幅超过4%,盘中跌至15320元/吨,已跌破大部分企业成本线。
文献军表示,政府对电解铝去产能的决心和执行力度前所未有,“预计2018年电解铝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严控新增产能、清理整顿违法违规产能、环保标准提高、采暖季限产等政策丝毫不会放松,库存有望出现拐点”。
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电解铝行业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中国铝业战略发展部副主任陈学森表示,电解铝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未来主旋律。
铝是“轻量、绿色、可再生”金属,但目前行业仍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推动有色金属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陈学森分析说,一是下游铝精深加工发展不充分,高端供给不足;二是国内铝冶炼产能和铝土矿资源保障能力不平衡,部分高能耗地区产能退出不畅;三是逐步提升的环保标准对电解铝行业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要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余薇表示,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一方面,要继续推动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引导生产应用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校多方联动,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材料;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新材料扩大应用,促进铝材生产、车辆设计及运输等单位紧密协作,推动铝合金在新能源汽车、运输车辆等领域的应用。此外,还要继续深化国际合作,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拓宽铝行业国际合作渠道,促进铝行业人才团队、技术资本、管理经验等交流合作,鼓励国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高端铝产品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