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制造业发展提出要求,指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成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就是要破除无效供给,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真正变为中国创造。
国新未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光瑞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国家主要可以从三个方向发力。一是深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包括提高有效供给、推动科技创新、降低运转成本等;二是市场主导,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包括推动国有资本做大做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大产权保护等;三是扩大开放,构建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包括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推进自贸区建设等。
“从企业角度看,未来制造业发展主要有三大趋势和特点,一是技术层面,制造业是技术的应用载体,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将驱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设备和技术等领域迎来发展热潮;二是金融层面,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将与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结合的更加紧密,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会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三是开放层面,一方面从国内看,包括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等都将形成跨省区的协同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从国际看,制造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将会得到合理规范和政策支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质量和附加值都会不断提高。” 徐光瑞表示。
刘向东表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主要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国家品牌制造,关键是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品牌产品。
相关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基建和房地产投资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形势对于明年整体投资走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招商证券(港股06099)一位分析师表示,2018年制造业投资将是投资领域的新亮点,其核心动力在于消费升级需求和出口需求的稳定增长造成的相关领域产能缺口。从结构上看,上游行业投资增速可能依然偏慢,但与消费升级、技术升级以及出口导向相关的制造业领域将是未来制造业投资的主要增长点,这些领域的投资增速与投资规模占比将持续上升,从而带动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的企稳回升。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为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进一步绘出了“施工图”。当前,我国制造业具备市场空间与后发优势,但也面临着质量、品牌、效率等挑战。对此,《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瀚。
《证券日报》记者: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江瀚: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迎来了宝贵机遇。目前中国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倒逼制造业全面升级。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对外导向性企业带来了新兴市场。
但是,中国制造业现阶段面临的挑战也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中国制造高消耗、高污染、高劳动密集、低技术、低工业附加值的现状。另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退、生产成本的上升、世界产业转移的挑战以及产能过剩的挑战。这些都迫使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速度变成中国质量”,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中国未来制造业转型的根本方向。
《证券日报》记者: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方向有哪些?
江瀚: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以下四个方向:一是精密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这是在工业制造领域少有的高附加值制造产业,更是以德国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的基础,所以精密仪器制造无疑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是高科技制造业产业。美国经历了世界经济转移之后,只有高科技制造业留在了美国,这些以互联网、生物制药为代表的产业门类对于中国转型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是高精尖电子研发制造。这个产业门类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电子元器件组装,而是从组装向微笑曲线的上下游延伸,从而实现真正的电子元器件中国创造。
四是装备制造。所谓装备制造业,就是以飞机、高铁、汽车等为代表的大型机械设备制造领域,这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证券日报》记者:高端制造呈高速发展趋势,传统制造业在强压下应如何求变?
江瀚: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传统制造业企业应求变的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向服务型制造业转移;其次,向共享经济转型;最后,物联网化。这可以说是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升级,通过物联网体系构建起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从而进一步统筹生产与分配,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
2017年,机械行业整体弱于大盘,但结构性投资机会显著。以半导体设备和锂电设备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表现强势;行业在周期性复苏和新兴崛起双重驱动下景气拐点显现,制造业PMI指数连续15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方,生产、新增订单及新出口订单指数均保持强劲。机械行业自2016Q3趋势拐点,2017年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36%和45%。
展望2018年,国内经济新常态,传统行业以存量设备更换主导开启一轮周期,高铁轨交未来三年迎来交付高峰;国家战略加快新兴产业向中国转移,人口红利渐行渐远,机器替代人工纵向横向拓展,国家政策加速“制造强国”,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同时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将有所缓解。
制造业有那些投资机会?
1、新兴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加速,产业大市场孕育大机会。
近年来我国由“人口红利期”步入“工程师红利期”,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半导体设备、锂电设备、3C设备、自动化为代表战略新兴产业崛起时点到来。具体来看,我国近几年从产业安全高度支持半导体行业发展,加速产业向中国转移,推动设备及工艺国产替代初具成效,刻蚀机、PVD/CVD、测试机等设备多点突破具备批量替代条件;新能源汽车作为中长期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锂电设备需求将密集释放,优质企业享受行业发展红利;消费电子龙头推动工艺变革及技术迭代加速,国产设备加快升级和进口替代;人口老龄化加速,机器替人逐步由汽车、3C向食品、纺服、定制家具等领域横向延伸,工业自动化时代到来。
2、传统行业竞争格局稳定,龙头强者恒强,高端核心部件国产化鼎力制造业由大而强。
高铁装备未来三年进入车辆集中交付高峰,预计行业增长20%-30%;工程机械、集装箱等传统行业周期性复苏,国内需求增速进入新稳态,以存量更换为主的设备投资周期开启。经过5年深度调整,传统机械行业竞争格局日益形成和优胜劣汰,龙头厂商凭借规模、技术、品牌、渠道、售后服务等优势继续强者恒强,并积极加快国际化战略;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由大而强”,关键核心部件打破国外垄断加速国产化进口替代。
投资标的
长川科技:检测设备龙头,快速发展正当时
长川科技是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检测设备制造商,主要产品是测试机和分选机。产品已进入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士兰微、华润微电子、日月光等领先封测企业。公司新产品探针台已进入样机调试阶段,有望推向市场,进军晶圆制造领域。
公司持续创新检测设备制造技术,拥有57项专利权和29项软件著作权;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02专项中两项课题的研发。其中“高压大电流测试系统”项目已通过长电科技和通富微电的验证;“SiP吸放式全自动测试分选机”项目已实现批量销售。公司2015年6月获得大基金股权投资(第三大股东,持股7.5%),是国内唯一一家被投的集成电路检测设备厂家。
北方华创:半导体设备旗舰,逐步受益进口替代
北方华创2016年7月19日完成对北方微电子100%股权的收购,形成了半导体装备、真空装备、新能源锂电装备和精密元器件四大业务板块。其中半导体设备营收占比超50%,是公司核心业务领域。
公司生产的半导体设备包括等离子刻蚀设备(Etch)、物理汽相沉积设备(PVD)、化学汽相沉积设备(CVD)、氧化扩散设备(Oxide/Diff)和清洗设备(CleaningTool)等,均为半导体核心制程设备。公司目前14nm等离子硅刻蚀机已交付客户,28nmhardmaskPVD、Al-padPVD率先进入国际供应链,12寸清洗机累计流片突破60万片,深硅刻蚀设备成功进入东南亚市场。刻蚀机和PVD设备已在全球主要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其中28nmPVD机台已成为中芯国际的首选机台,14nmPVD和ALD设备也预计近期交付客户。
在LED领域,公司的氮化镓刻蚀机、PSS刻蚀机、AlN缓冲层溅射设备、EPEE550系列PECVD等表现抢眼,公告指出,2017年公司凭借着在LED领域的竞争优势订单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至纯科技:高纯设备龙头,受益半导体进口替代
至纯科技是国内高纯工艺系统领先企业,截至2017年上半年,公司拥有46项专利权、23项软件著作权、41项核心技术,先后与京东方、中芯国际等知名企业共同编制了《电子生产设备二次配管配线技术规范》、《工业生产综合监控系统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工程生产综合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等电子行业国家标准。
晶盛机电:掌握硅生长核心科技,受益光伏、半导体高景气
晶盛机电是我国半导体、光伏硅生长炉研发制造企业,先后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拉式全自动晶体生长炉、硅锭多晶炉产品。
持续中标大订单,光伏业务增长强劲:公司8月16日公告中标内蒙古中环光伏硅单晶切片产业化工程四期项目第三批第一包设备采购订单,订单金额10.87亿元。这是公司继中标前两批六个包订单后又一次中标。截至目前,公司今年已新接晶体硅生长设备及光伏智能化设备订单逾30亿元,是2016年营收的2.83倍。且大部分订单今年年内交货,将为今年公司业绩提供支撑。
先导智能:锂电设备王者,领先优势不断巩固
先导智能是国内最领先的锂电设备企业,产品涵盖锂电制造中后道全套工序,并逐步向前道工序延伸,致力于打造全产线设备龙头企业。
公司核心设备在CATL中渗透率达到90%。CATL是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的绝对龙头,出货量已达到全国电池出货量的35%,其扩产速度也是全国领先的。随着CATL的快速扩张,公司业绩也呈现快速增长。
中国制造业目前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资源短缺的制约和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等各方面的严峻压力。随着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推出再工业化战略来重振本国制造业举措的实施,全球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竞争规则紧随着发生了重大转变。为应对这种形势,中国政府适时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其目的就是通过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让中国制造业整体上由弱转强。
请毋庸多说,《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是振兴中国制造业的重要举措。可以预见的是,只要认真朝着这个规划去努力,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中国的制造业将会彻底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崛起为真正的强者。那么,目标既然这么美好、宏大,又该如何去实现呢?
针对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中国虽然在信息化研究和建设方面紧随世界潮流,但在行业间信息共享方面,尤其是制造业,与世界制造强国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中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弱转强,缩小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差距是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呈条块化,十分不均衡。即使是同一行业内部,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状况。就行业来说,石化、钢铁和汽车等集中度高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较好,有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基本上做到了与国际同行平起平坐。而在纺织和轻工等行业,信息化建设就显得明显滞后。
通过搭建共享信息平台,能够为制造业提供包括增强协同制造能力、提升物流、销售和售后等方面的服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周转,大大降低企业在采购、销售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成本,最终确保企业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多为地域性的,规模普遍偏小,缺乏一种跨地域、跨行业的能够为所有企业提供上下游信息的共享平台。由此,制造企业也就缺乏一种能够帮助未来发展和决策支持的知情方式。
现代企业管理研究表明,在制造业当中,就获取利润来说,可分为研发设计、加工生产和销售服务三个产业。在这三个产业中,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产业的利润率通常在20%~25%之间,而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率只有5%。而中国的制造业恰都存在于加工生产领域。
长期以来,中国的制造业都置身于加工生产领域,通过惨烈的低成本竞争来维持生存,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非常薄弱。由此,在一些关键部件和技术上,都严重依赖国外进口。随着中国经济整体上的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致使劳动力成本相应地跟着提高,从而让制造业低成本的优势逐渐丧失。因而,中国制造业如果不改变低成本经营模式,必将会整体陷入低成本的恶性竞争中。而其出路在于,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让自身成长为产业价值链上游的企业,通过创新形成的竞争优势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虽然中国号称世界工厂,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竟然没有一个叫得响的优秀民族品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制造企业普遍性的品牌意识淡薄,即使是长期服务于跨国公司的一些企业,也没有培育起塑造品牌的意识。与中国制造业规模快速提升相比,中国企业在打造世界级品牌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这致使中国企业所走的还是依靠通过低成本竞争来获取利润的老路。
要想打造国际品牌,必须从提升实力做起,其中的重点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对中国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似乎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坎——习惯了模仿,几乎窒息了创新意识。尽管出于提升企业实力的需要,一些企业也重视提升创新能力,但从整体上来说,这种重视更多的还是企业领导层的愿望,表现出来就是一种被应付。而反观国外那些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不仅在于领导层重视创新,还在于建立了企业创新的一整套体系,并且将创新渗透进了企业文化里和员工的价值观里。因而,创新应是企业自主自为的整体行为。
中国制造业粗放型发展,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改善,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不可能存在。因而,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是中国制造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唯一的破解之招就是实现绿色制造。
所谓绿色制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个是制造本身,即在制造的整个过程中全面地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另一个是环境保护,即让制造过程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还要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再一个是资源优化利用,即尽可能地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现在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朝着节能、新能源和高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方向推进。这是一种大趋势,是各国奋起直追的动力所在。中国制造业在应对成本上升压力和提高生产效率、用户满意度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面对绿色发展需要,可以从打造绿色制造供应链方面着手,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对整个供应链环节进行有效整合,让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达到最高,从而既降低成本,又确保绿色制造得以实现。
世上的人千奇百怪,每个人都有自成体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就注定了人的需求和愿望的多样性。从商业角度来看,除了一些手工制品外,在工业领域,通常都是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购买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不得不大打折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消费企业设计出来的产品,而是有了满足自身需要的个性化需求。他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想法传输给企业,让企业根据这些想法生产出为消费者个人量身定做的产品。消费者的多样性注定了他们需求的多样性,这就预示着企业传统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必须让位于个性化的定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企业就变成了提供一对一服务的角色。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的日趋成熟,让制造企业能够做到通过网络直接面对客户,这就让大批量个性化定制的真正实现成为现实。这是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一项重要变革,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思维和理念,让制造企业不得不调整思路,改变生产模式。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个性化定制的兴起,传统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模式必将转变为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由此,企业的采购、生产、物流和服务模式都会跟着改变。为应对这种趋势,敏捷制造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应对良策。所谓敏捷制造,就是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迅速重组,实现敏捷应对市场需求。个性化定制带给企业的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是机遇——能够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取得更为可观的效益。从技术方面来看,3D打印正在引领潮流。
虽然完成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难关,但是,成功闯过这一关后,中国的制造业必定会脱胎换骨,不仅会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跻身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还会具备自发的持续的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届时,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中国,也一定会成为综合实力上的世界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