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事在人为,只要把“铁腕治霾”做到位,将“人努力”尽可能发挥到极致,根治雾霾并非遥不可及。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作工作报告。图来自新京报
1月22日下午3时,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正式开幕。在政协向大会作的报告中,“科技创新”、“京津冀联防联控联治”、“深化医改”等多个关键词,引发政协委员热议。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房山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孙爱华表示,经过大规模的工程治理、结构调整减排,北京市结构性、工程性减排空间进一步收窄,大气污染从结构性减排阶段向管理“内涵性减排”转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气候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张强斌则建议,要以点带面、“点穴式”整改推进整治工作,实施精准督查。比如利用热点网格、无人机、挥发性有机物快速测定仪等先进技术装备,实施精准督查。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问题,事关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北京两会期间,自然也成为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2017年,北京交出了一份出色的“蓝天答卷”:2017年全市收获226个优良天,其中有66天空气质量达到一级;空气质量中最重要的指标——PM2.5的年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58微克,完成了国家“大气十条”确定的目标。而在2013年,这个数字是每立方米90微克。
即使不看这些数据,许多人也能真切感觉到,改变在悄然发生——北京的雾霾天越来越少了,蓝天变得多了,人民都很有获得感。许多人记忆中,还留存着2013年1月雾霾锁城的痛苦记忆,但在2017年秋冬季,人们普遍感到,北京都没有“像样”的重污染天,空气质量好得有点“习以为常”,以致蓝天不再“刻意”刷屏朋友圈。
短短5年内实现这样的减排目标,几乎是难以达成的任务,但北京确实做到了。那么,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其中,固然有“天作美”,以2017年为例,气象条件整体有利于污染扩散,表现为逆温发生频率较低,空气较为干燥,北风频率较高。但更为重要的,还是靠“人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视察北京时指出,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北京超预期的成绩,也来源于超常规的治理。2013年到2017年,北京严格执行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五年来,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农村散煤治理、调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污染企业、老旧机动车报废转出等完成总量大约是过去十年来的总和。
五年间,北京的环保执法堪称史上最严,对固定源立案处罚总计1.62万起,处罚金额5.9亿元;其中,查处大气类环境违法行为8519起,处罚金额2.1亿元。执法的密集和高压,对大气污染违法行为造成有力的震慑。
五年间,京津冀在大气治污上不仅实现了联防联控,还建立了严格的治污考核和监督机制。
北京发生的改变告诉我们,治霾事在人为,只要把“铁腕治霾”做到位,将“人努力”尽可能发挥到极致,根治雾霾并非遥不可及。
这也正是“北京经验”的价值所在。许多地方的民众如今不再调侃“京霾”,转而赞扬北京雾霾治理的成效。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曾经指出,好天气要一天一天地去争取,PM2.5治理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地去抠。北京的这份“蓝天答卷”令人欣慰。但也要看到的是,大气治污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要做到让民众真正满意,未来还需在“人努力”上加把劲,把治霾措施继续做精、做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