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长期存在的大气污染治理难题,环保强化督查的‘药方’是下对了,今后关键在落实。从目前的督查结果来看,确实已取得很大成效,大气环境质量实现了明显改善。”
三大措施
2017年9月起,环保督查力度再次升级。环保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下称《方案》),首次针对秋冬季节大气污染打出“1+6”组合拳,其核心是《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6个配套文件确保措施落实到位,强化督查方案、巡查方案和量化问责规定是三项重要举措。
田为勇说,秋冬季强化督查内容更加细化,从此前7方面治理增加至12方面,具体细化为233项任务,各地都有具体指标包括重点工作、完成时限等都有说明,督查组以清单为准,对照检查。《方案》要求“2+26”城6个月内PM2.5平均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同比双降15%以上。为达到这一目标,2017年9月1日起环保部开始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督查行动;2017年9月15日起环保部对京津冀及其周边的企业和政府展开大巡查。“督查是攻坚行动五步法(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查)的第一步,巡查是重要环节,旨在核查整改情况,督促问题解决。督查人员是从全国抽调,而巡查成员则全部来自部机关或直属单位。”田为勇说。
问题企业占比已不到10%
1月2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督查主要目的在于解决长期以来环境治理存在的障碍和难题。从去年的督查情况来看,其效果相当明显,往年污染较严重的京津冀各地大气状况都出现了明显好转,这与环保督查有很大关系。
据环保部此前公布的数据,环保督查前五个月,“2+26”城问题企业虽然占比过半,但呈现出了逐步下降的趋势。比如前十轮次督查发现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约占检查企业总数的54.5%,问题企业数过半;前九轮次督查发现问题企业占比55.3%;前八轮次督查发现问题企业占比56.7%;前五轮次督查发现问题企业占比超过68%。
田为勇表示,从前几个月督查成效看,28个督查组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占比均过半,甚至达到了70%。而到了第二十轮次督查时,也就是截至今年1月初,问题企业的占比已经不到10%,甚至更低。我们最终希望督查时没有这种问题企业。
据田为勇介绍,《环保法》修订实施以来,污染企业违法成本大大提高。2014年全国环保系统处罚总额31亿元,2015年与2016年分别为42亿元、6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已达115亿元左右。从地区来看,2017年环境执法处罚额度山东位居第一、河北第二、广东第三,改变了江苏、浙江稳居前列的局面。
制度性督查将成常态
田为勇在介绍环保工作下一步时表示,日前环保部已经过研究,2018年环保督查仍要继续进行下去,以此带动地方政府,逐层压实监督责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程会强说,“今后环保部门的压力不是在加大,而是在减小,信心也会更强。现在是全民环保时代,督查力度更大、信息源更广,公众举报、媒体曝光等监督渠道畅通,极大提高了环保部门的执法效率。”
2018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将于近期召开,有专家预计未来企业减排仍是重点,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钢企总经理说,环保治理要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燃煤排放、机动车污染、农村环境以及钢铁、化工、有色冶金等高污染行业,都需加强治理。
“要环保就必须控制污染排放、淘汰落后产能,这在短期虽有一定影响,但长远看,环保督查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只有重视环保,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位钢企总经理表示。
李佐军说,2018年环保工作主要是围绕中央已确定的“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总体部署展开,根据各地排放情况采取系列措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中央层面一项重要工作是搞好对各地政府考核,去年已出台相关考核办法,督促各地落实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必须做好环保督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