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今年以来,国家高新区经济发展持续稳中向好,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了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发展环境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创新增长极,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高新区在支撑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2018年,国家高新区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势头。”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说。
目前我国共有168家国家级高新区,其中12家是今年新批准的,可以与去年数据相对比的是156家。据统计,今年1月至5月,156个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12.35万亿元,同比增长8.13%;新注册企业数13.6万家,同比增长25.3%;出口13719亿元,占全国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22.3%。
新动力
从增数量到提质量
发展动力的转换,是国家高新区的一大新趋势。
国家高新区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正在由“量”的增长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转变。“国家高新区在经济发展持续稳中向好的同时,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了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张志宏介绍,以杭州高新区为例,近5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仅0.5%,而GDP实现了年均增长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4%,体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
在高新区,新动力带来了新产业的蓬勃发展。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子清介绍,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存储器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去年投入科研经费超过150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提升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东湖高新区目前培育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千亿级产业为主导,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数字经济两大新兴领域蓬勃发展的“5+2”产业体系。其中,光通信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强,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激光产业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是全国三大激光研发和产业基地之一。“去年,光电子信息产业科工贸总收入超过5500亿元,‘芯—屏—端—网’万亿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初显。”刘子清说。
新动力不仅体现在产业发展上,也体现在发展理念上。国家高新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正在由单纯发展产业向更加注重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紫竹高新区从2002年建园之初,就确定了走高端的主基调和‘产城融合’的发展路线图,以‘生态、人文、科技’的先进建城理念指导发展,打造了一个高情感、深黏度的科技城。”上海紫竹高新区投资总监刘宇锋用3个密度来说明在新发展理念下紫竹高新区所形成的创新驱动优势,“从经济密度看,紫竹高新区税收产出强度为3894万元每公顷,是上海市平均水平的2倍多;从人才密度看,高新区硕士学历以上占比超过20%,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从科技密度看,高新区内万人专利拥有量在1000件左右,远超上海平均水平”。
新优势
从硬投入到软环境
发展优势的转变,是国家高新区的另一大新趋势。
国家高新区不断塑造新的发展优势,由以土地出让、优惠政策为主向更加注重改革和营造创新创业生态转变。张志宏介绍,近几年国家高新区依托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新注册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快速增长,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在国家高新区内不断涌现,国家高新区内瞪羚企业从2014年的1542家增长到目前的2576家。
一批高新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济南市委常委、济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宏志介绍,济南高新区通过改革构建了简洁高效的政务生态。“行政管理体系实施‘大部门制’,将原有30多个部门整合为17个。以‘放管服’改革为核心,做好‘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完善多证合一、容缺受理、‘多评合一’等审批机制。实施流程再造、压缩审批时限,探索出‘十天办结制’‘落地即开工’经验。”通过改革,济南高新区释放了巨大的红利。今年以来,全区新成立市场主体4396户,同比增长37.8%。
发展优势的转变,体现了国家高新区投入重点的转换——从过去以“硬投入”为主,向现在更加注重打造“软环境”转变。国家高新区的商贸、医疗、交通、教育等城市配套功能不断改进,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的多元化、高效率投入体系,吸引世界一流的人才、技术、资本、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在高新区内聚集。
“我们正在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深化产城融合,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缪晓波介绍,成都高新区规划区级绿道270公里,慢行系统700公里,正加快塑造高新区的宜居宜人属性;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市民服务网络平台;建立人才服务一卡通制度,在落户、入学、医疗、住房、居留和出入境证件申请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2017年,高新区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创办企业1687家。
新资源
从自我发展到全球整合
资源整合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也是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跨国并购、建立国际研发战略联盟、海外孵化器、创新中心、海外产业园等方式,在全球范围获取和整合创新资源。截至2017年底,国家高新区企业共设立境外研发机构994家。
“国家高新区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正在由自我发展向更加注重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转变。中关村在硅谷、以色列,上海张江在波士顿等地均建立了创新中心,深圳高新区规划建设10个海外科技创新中心。”张志宏说。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翁啟文介绍,中关村已成为扩大开放的“桥头堡”。中关村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其技术合同成交额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近80%辐射到京外地区。中关村聚集了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外籍从业人员总数近万人,留学归国人员3万多人,“千人计划”专家1343人,占全国19%。中关村管委会在硅谷等地设立了10个海外联络处,中关村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近千家。
“中关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国际知名的创新创业活跃区。”翁啟文说。
深圳高新区的开放创新局面也在持续深化。深圳市科创委主任梁永生说,“深圳通过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开放优势,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
据悉,深圳在全球设立了7个海外创新中心;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引进35个国家和地区的48家境外机构;“深港创新圈”建设持续深入,深港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深圳高新区在大学、人才等创新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通过搭建虚拟大学园、留学生创业园、创投广场等公共平台,吸引了全球创新资源,极大弥补了深圳高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短板。
“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创新增长极,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曹国英表示,“高新区是思想活跃区,未来发展要继续保持活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