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题:总体平稳 稳中向好——从最新数据看中国经济
新华社记者陈炜伟、于佳欣、许晟
14日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尽管部分指标短期波动,但生产需求平稳,就业物价稳定,中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
今年以来,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企业,一系列稳预期的举措陆续出台。中国经济在直面挑战、抢抓机遇中,正不断提升经济韧性和抵御外部风险能力。
宏观指标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展现韧性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今年以来经济的运行状态,那就是“稳”。
从生产端看,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比上月略有回落,但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从需求侧看,尽管投资增速仍有所回落,但幅度收窄,体现内生动力的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8月份消费增速回升0.2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网络消费火热;出口增速比上月加快1.9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长加快的同时,贸易顺差大幅收窄。
从就业来看,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8月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
近期披露的8月份制造业PMI保持在51%以上的高位,显示制造业延续扩张态势。但受外部环境不确定等因素影响,进出口景气度有所回落,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双双落在荣枯线之下。
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也面临挑战。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放缓态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是主要拖累因素。
毛盛勇分析,7月份以来,国家做出系列部署,一些合规的、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强后劲的基础设施项目最近陆续开工建设。未来几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望缓中趋稳。此外,制造业投资发展势头良好,房地产投资也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综合来看,下一步投资增速有望趋稳。
结构亮点频现 经济发展潜力大
北京市民李先生,今年获得购车资格后,就将选车的范围锁定在新能源车。“身边好多朋友都买了新能源车,更环保、更省钱、也更安静平稳。”他说,“感觉买新能源车已经成了大趋势。”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感受。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月至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0.7万辆和60.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5.4%和88%。
新能源车市场是经济运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速发展,新动能成为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力量。
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新经济的甜头。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说,从创造产品到创新模式,海尔通过人单合一模式,为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做了准备。模式创新正带来效益提升,今年上半年,青岛海尔营收同比增长14.19%。
不少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上半年,湖北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子元器件等新产品快速增长,新经济成为发展“最强音”;山西非煤工业增长较快,新动能成为工业增长新引擎;北京新经济增加值已经占地区生产总值约三分之一……
全国范围来看,前8个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
除了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企业效益也在改善。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市95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有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平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3.32%和20.77%。
但与此同时,实体经济仍面临困难和挑战。此前发布的PMI数据显示,8月份反映物流成本高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的企业比重为27.7%和18.3%,比上月均有所上升。
“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给外向型经济带来风险;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引发企业被动减员增效等,都对企业经营形成了挑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武常岐说,但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特别是巨大内需市场,给企业创造大量机会。
“从微观角度看,尽管外部环境变数增加,结构调整在深入推进,但企业竞争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从宏观角度来看,这说明中国经济适应能力和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比较强。”毛盛勇说。
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发展信心
面对稳中有变的环境,识大局,明大势,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才不会迷失方向。
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准确研判形势,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稳外资、稳外贸、稳预期,为未来经济工作指明重心和方向。
破除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放管服”改革再提速……近期,稳预期、提信心的改革举措正不断发力。
展望未来,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是提振信心的压舱石——
上半年GDP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稳定运行在6.7%至6.9%的中高速区间,调查失业率连续保持在低位。
“当前经济积极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为应对外部挑战提供了良好基础。”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家底”也为我们应对变化积蓄了实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产业体系日趋完备,13亿多人口的消费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潜力最大、韧性最足的国家之一。
持续推动创新转型,是提振信心的动力源——
从事氟硅生产的东岳集团多年来加大研发投入,掌握了氢燃料电池膜等尖端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短痛将催生‘长安’。”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建宏说。
这并非企业应对外部挑战的临时起意,而是顺应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加强研发创新、培养自主品牌、多元化出口市场……历经金融危机等外部风险冲击,我国外贸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早已认识到越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越要“练好内功”。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提振信心的催化剂——
回望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主动推进改革开放,不仅顶住了外部压力,也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
改革汇聚发展底气,开放增强御险能力。当前,我国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落实负面清单制度,主动扩大进口,进一步保护在华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一系列开放举措蹄疾步稳。
继美国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此前宣布在上海投资设厂后,美国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日前也宣布将在广东建设大型独资石化项目。外资的选择,印证了我国扩大开放的成效。
“面对新挑战新变化,更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把中国经济真正推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参与采写:袁军宝、魏一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