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直接融资并不发达,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结构成为推高杠杆率的重要原因 去杠杆、防风险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任务,一系列政策正有序推进,宏观杠杆率增速明显放缓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国债务问题的担忧持续,有些人认为中国杠杆率上升速度过快,高杠杆带来的后果将十分严重,甚至引发债务危机或金融危机。近年来,一些国际机构也对中国杠杆率快速增长表示担忧,认为危机一触即发。
客观地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杠杆率的确增长较快。其中,企业杠杆率增速较高,也是引发担忧的原因之一。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由2008年的96%上升至2016年的166%。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与特征。长期以来,由于直接融资并不发达,我国以间接融资(也就是银行信贷)为主的社会融资结构成为推高杠杆率的重要原因。我国间接融资占比长期在70%以上,近年来这一比例更呈现逐步抬升趋势,目前占比已高达90%以上。相较之下,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融资以股权融资为主,债务性融资占比均不及三分之一。
同时,企业杠杆率较高则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这与国有企业和平台公司曾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政府职能等因素有关。
另外,过去10年,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城镇化进程提速,我国货币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和个人杠杆率快速抬升。随着金融市场深化发展,“影子银行”业务在监管的“空白地带”出现,其加杠杆行为也成为杠杆率上升的推手。
不过,这些问题虽然存在,但从根本上看,并没有危及中国经济根基,也不可能引发金融危机,那些“中国金融危机论”实在危言耸听。近几年,我国杠杆率快速上升早已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去杠杆、防风险已成为经济发展运行中的重要任务,一系列去杠杆政策正有序推进,宏观杠杆率增速明显放缓。
“杠杆率确实企稳了。”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据摩根士丹利统计,当前中国宏观杠杆率稳定在285%左右,增速已经企稳,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快速上升。
总体来看,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2017年杠杆率比2016年高2.4个百分点,增幅比2012年至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杠杆率比2017年高0.9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已明显回落。2017年企业部门杠杆率比2016年小幅下降1.4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企业部门杠杆率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预计2018年企业部门杠杆率比2017年有小幅下降。虽然住户部门,也就是个人杠杆率持续上升,但上升速率出现边际放缓。截至2018年5月末,居民贷款增速连续13个月回落,从2017年4月份的峰值24.7%降至今年5月份的19.3%。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目前宏观杠杆率稳住了,国有企业的杠杆率持续下降,地方政府的负债可控,国际收支大体平衡,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杠杆率高速上升的阶段已经过去。刘世锦认为,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多地关注就业、企业盈利、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指标,不能再通过人为抬高杠杆率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这将在宏观上带动杠杆率下行。同时,我国商品和要素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已经较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城镇化进程趋缓,货币化过程也将减速,在杠杆率上会有所显现。此外,金融监管加强、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影子银行等导致杠杆率上升的状况将会有较大改观。在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加强、去产能取得重要进展、供求缺口收缩、企业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来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
在杠杆率稳中趋降、经济基本面总体平稳的环境下,我国有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过,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在此情况下,应始终对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努力练好“内功”,增强风险“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