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会评出的2017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中,江西省武宁县东坪发现超大型钨矿榜上有名,这让该矿的发现者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这项成果是如何诞生的?中国自然资源报追根溯源,发现了其背后的精彩故事。
地处天岳山中的东坪矿区
幕阜山脉位于华中之中心,主峰幕阜山,又名天岳山。就在这谷幽林密的幕阜山区,2010~2016年的6年中,江西地矿人靠着孜孜以求、勇于探索的精神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找矿传奇——由江西地调院楼法生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武宁县东坪探获超大型钨矿。团队成功运用赣南石英脉型黑钨矿“五层楼”成矿模式,实现找矿突破,东坪矿床共探获储量:保有钨矿(122b+332+333)矿石量47729 千吨,金属量(三氧化钨)213941 吨;保有低品位钨矿(332+333)矿石量6105千吨,金属量(三氧化钨)5946 吨。其储量规模成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资源储量规模最大的黑钨矿。
六载寒暑 砥砺耕耘不言弃
找矿突破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几代地质人的不懈努力。“东坪传奇”的谱写,亦蕴含着几代江西地矿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东坪铜钨矿床位于武宁县城西北部,属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幕阜山地区东坪-香炉山钨矿找矿远景区,原为一处小型铜多金属矿,仅探明铜资源量1万余吨,共(伴)生钨资源量0.28万吨。
2010年10月,为详细了解矿区内矿体的家底情况,江西地调院承担了东坪铜多金属矿区资源储量核实工作。
就这样,江西地矿人第一次站在了这座巨大宝藏的门口!
初入矿区,东坪项目部根据矿体产出位置与空间展布特征,将矿区矿体自北西至南东依次划分为Ⅰ号、Ⅱ号2个矿带。不久,项目部在矿山新开公路上发现密集的白云母石英线脉,同时在对矿区胡家河以北矿体(现Ⅰ矿体带)进行基建开拓过程中,发现有多条含铜钨石英脉,浅部铜钨银矿体向下有一定的延深,随即对矿区已有坑道展开系统编录工作,对地表及各不同标高坑道中矿体特征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矿体厚度从地表到深部的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大家认为区内矿物成分存在“上铜下钨”的分布规律,矿体厚度从上到下有变大的趋势,且具有一定的分带特征。
2011年,项目部及时向院里作了汇报,楼法生分析认为:胡家河以北矿体(即Ⅰ号矿带)纵向变化及特征与赣南脉钨矿床的“五层楼”模式的第二层(“细脉带”)特征相似;胡家河以南地表矿化体(即Ⅱ号矿带)特征与第一层(“细脉标志带”)特征相似,东坪矿区具有寻找“五层楼”式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的地质条件,要求项目部以“五层楼”成矿模式为指导,开展矿区地质研究工作。
随后,项目部通过系统研究矿区已有地质矿产资料,建立了矿区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圈定了深部找矿靶区,采用新的找矿思路,说服矿山企业大胆开展深部验证,首先在Ⅰ号矿带开展工作,首批4个验证钻孔打下去即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初步确认了矿区深部以黑钨矿为主,含黑钨矿石英脉从上到下显示了细脉带到混合带变化特征,矿区找矿工作取得了一定找矿突破与进展。
然而,到了2012年,在南东Ⅱ号矿带布设的20余个钻孔打下去,以中细脉为主,未见大矿脉,加上“五层楼模式”在江西省找矿中从未有一个成功的案例,连甲方聘请的专家团队也对项目组提出的找矿“五层楼模式”产生了强烈质疑,要终止与江西地调院的合同。该院专家团队顶住压力,据理力争,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再给1年时间,找不到大矿脉就停止合作。
面对甲方怀疑的目光、面对找矿瓶颈,如何突破?该院认识到,必须以更科学的态度迎难而上,战胜这场严峻的考验!
擂响战鼓 吹尽黄沙始到金
军令状已下,院党委高度重视,组成以局地矿处、院技术部等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集中优势兵力,誓将东坪铜钨矿拿下!
地质队员进入坑道开展全面详查工作
时至2013年3月,根据原Ⅰ号矿带首批验证4个钻孔的找矿效果,项目部在Ⅰ号矿带按200米线距布设8个钻孔,一举获得成功,此次布设的8个钻孔都打到了厚大、巨大矿体,再次验证了“五层楼”成矿模式的正确性,垂向上自上至下矿脉具有5个分带:石英-云母线脉带→细脉带→薄脉带→大脉带→尖灭带等变化特征。该院从原来的“以矿脉追脉”的思维调整为“打穿Ⅰ号矿化带找矿”,为在矿区深部进行大规模勘探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至此,江西地矿人成功叩开了赣北首个“五层楼找矿模式”的东坪超大型石英脉型黑钨矿的大门,甲方也竖起了大拇指,为江西地矿人的坚守而喝彩。同时,甲方筹资对矿区进行大规模勘探,矿区最高记录为一天42台钻机同时作业。钻机多了,监管就显得尤其重要。有一次,项目组成员正在巡察钻机作业情况,其中2台钻机75°斜孔测斜不合格,立即决定废掉那2个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孔。正是这种在任何情况下第不放松、不妥协的态度,令参与矿区施工的所有钻探方在质量面前不敢有丝毫懈怠。
自此,矿区开展全面详查工作,共施工钻探19.4万米、坑探1.0万米,新发现了隐伏的有工业价值的石英脉型黑钨矿体173条。矿区有很多坑道,过去采铜留下很多废弃的坑道,一万多米的新旧坑道,全部编录完成需要地质技术人员付出艰苦的努力,坑道内有积水就用抽水机抽水,没有矿车就靠两条腿,为提高工作效率,大家带上午饭在坑道内吃,早上进去下午出来,矿山的安全员往往在门口等得心急火燎。
到2013年5月业主对矿区进行了大规模投入,大投入换来大成果,由此,黑钨矿在赣西北大地破土而出、一鸣惊人。东坪黑钨矿资源储量规模,超过了福建行洛坑、湖南瑶岗仙和江西西华山等钨矿,成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资源储量规模最大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实现了石英脉型黑钨矿找矿的重大突破,令世界瞩目,让江西地矿人引以为傲!
淬火归来 身若玄铁心如练
这项重大地质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多方鼎力相助!江西地矿局原总工程师杨明桂老先生、江西地矿局副局长余忠珍和局地矿处相关专家,一直关心、关注项目进展,多次深入矿区进行指导。而成果的取得更离不开众多普普通通、兢兢业业的地质队员们,他们身上闪烁着“三光荣”的精神——
为了加深年轻队员对脉带的分布情况的了解,项目负责人李吉明手把手地教,钻孔多、人手少,每个人都要负责几个钻孔,结束了一天的野外作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还要绘制柱状图;水文地质观测孔测量在山上,每隔几天工作人员就要背着一捆线穿越植被茂密的钻茅草荆棘放孔,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地质队员钟起泓与新婚妻子在矿区度了蜜月,便开始了6年的“双城生活”;沙珉和雷天浩两个都是“90后”,冬天来临,编录是一项辛苦活,为了更能掌握石英脉带的分布情况,他俩只能将一箱箱的岩芯摊开来,细脉带、中脉带一层层地编录着,暴露在寒风里的手指生起了冻疮……这便是江西地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