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离岸和在岸市场双双“破7”,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近日,有些市场参与者将本次“破7”与“8·11”汇改进行比较。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一次性贬值近2%,同时人民银行宣布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改革。“8·11”之后,人民币曾经面临一年多的持续贬值压力,外汇储备从4万亿美元降至3万亿美元左右。
这次“破7”之后,会不会重现“8·11”汇改之后的持续贬值压力?就相关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马骏博士。马骏认为:“仔细比较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的这两件大事,现在与“8·11”期间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至少有五点不同。这次人民币更有底气。”
马骏强调的五个不同点包括:
第一,“8·11”汇改前人民币跟随美元大幅升值,而今年并没有。2011年至2015年,美元指数升值26%;国际清算银行测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也升值30%。连续大幅升值为人民币积累了较大的贬值压力,更容易出现连续贬值和资本外流。而今年以来,美元指数基本在97左右波动,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也保持在116左右,并未积累过多的贬值压力。
第二,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市场主体适应汇率波动能力也明显提高,行为更加理性。“8·11”汇改前,人民币长期单边升值,微观市场主体没有应对人民币贬值的经验,某日出现较大贬值就容易导致恐慌。而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已经接近了主要发达国家汇率的波动率。多数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对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已经习惯,外汇风险对冲也更为充分,即使短期人民币汇率波动有所加大,一般也不会导致恐慌。
第三,2015年前,资本流入总体较多,一旦汇率预期出现变化,流出就会比较明显。在人民币升值时期,部分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较强,一些资金绕过资本流动管理措施流入境内,还有部分境内企业借入外债较多。这些资金对汇率预期十分敏感,2015年,我国外债总额头寸就减少了3227亿美元。这些情况在近三年内已经得到明显改变。
第四,与2015年相比,目前中国企业和居民资产配置更为均衡,进一步调整的需求相对有限。2014年年末,我国企业和居民持有境外资产总计2.5万亿美元,境外负债总计4.8万亿美元,净负债2.3万亿美元;2018年年末,我国企业和居民持有境外资产增至4.2万亿美元,增加了1.6万亿美元,境外负债总计5.2万亿美元,净负债1万亿美元,减少了1.3万亿美元。经过这些年企业和居民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加外币资产配比,汇率变化对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冲击会更小,不容易导致大规模的资产配置变化。
第五,“8·11”汇改前股市经历了剧烈波动,而今年股市运行相对平稳。“8·11”汇改前,上证综指从6月12日的5166点跌至8月10日的3928点,跌幅达24%。汇改期间的汇率贬值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市与汇市风险的互相叠加,加之加杠杆行为的普遍存在,使两个市场形成冲击放大机制。与2015年相比,今年股市表现相对平稳,没有成为导致汇率贬值的原因。
基于以上理由,马骏说,“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供求更为均衡,居民资产配置更为多元,汇率弹性已经明显提高,单方向贬值和升值的压力都不大。与三年前相比,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的底气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