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金融领域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一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破1:7整数关口,二是中国央行在续作4000亿元MLF时,将中标利率调降了5个bp(0.05%)。
一叶知秋,这两件事反映了宏观经济的变化趋势,对判断中国接下来的金融货币政策,能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首先来看人民币汇率,在8月5日跌破“7”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低至7.19附近,经过整整三个月,11月5日的在岸、离岸价双双收复“7”关口,日内升值超过300bp。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人民币汇率先贬后升,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美贸易谈判的曙光让市场恢复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自10月11日特朗普在会晤刘鹤副总理时表示经贸磋商取得实质性的第一阶段成果之后,双方在近段时间保持密切沟通,各自释放出了很多善意。对中美两国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乐观情绪导致流向美元的避险资金减少,回流中国资金增加。
贸易战之所以能达成阶段性成果,除了中方“以战止战”的态度之外,也是因为美方难以承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代价。当地时间11月5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中美贸易受关税影响研究数据显示,自美对华加征关税以来,双边贸易显著下滑,美国消费者负担沉重。今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降低25%,减少值约350亿美元。但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地区对美出口增加210亿美元。美国从中国进口减少额的大部分由其他国家地区补充,表明美国国内产品不能充分满足需求,而且成本有所增加。
此外,美国宏观经济数据持续下滑,也让特朗普的压力越来越大。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报告显示制造业连续第三个月低于荣枯线,18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在10月陷入萎缩。为了争取2020年总统连任,特朗普需要尽早停止贸易战为恢复经济创造条件,留给他的时间越来越少。
其次,美联储今年连续3次降息,尤其为了应对9月底出现的“钱荒”,大幅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减弱了美元的强势地位。今年以来,美联储已三次降息,中美无风险利差从50bp扩大到了目前的150bp,这也激发了外资增持人民币金融资产的热情。
而且随着10月31日美联储宣布基准利率降息25bp、贴现率下调至2.25%,超额准备金率(IOER)从1.80%调整至1.55%,市场上美元紧缺的状况有所好转,美元指数从10月1日的99.6659,最低降至97附近,贬值幅度超过2.5%。具体细节在《美联储降息能否救市?中国会否跟随放水?》一文中有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虽然下一步仍有波动的可能,但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的预期已消,这为中国实施“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创造了有利空间。
11月5日,央行在续作4000亿元MLF时,利率从3.3%调至3.25%,下降5bp,几乎超出所有分析师的预期。这也是自2018年4月以来,1年期MLF利率首次调降。
而且这是贷款利率新机制实施以来首次调降利率,从长期来看,可以视为新一轮“降息”周期的开始。今年以来,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我国CPI持续走高,但这主要是受生猪生产周期影响,货币政策对猪周期和猪肉价格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对比刨去了食品和燃料的核心CPI,可以发现今年的宏观经济明显呈下行趋势。
注:实线为CPI,虚线为核心CPI
PPI(生产价格指数)的负增长也证实了这一点。
为了经济稳增长,尤其是激活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活力,中国的货币政策有必要进行改革。但是因为中美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步性,中国难以单方面实施货币宽松。好在美联储在今年3次预防式降息之后,市场普遍预计今年年底至明年初之前,美联储不会进一步放松。
不过,中国即便进行货币宽松,也不会“大水漫灌”,更要防止市场出现类似预期。之前由于通胀数据超预期上行,市场普遍担心央行货币政策可能会收紧。现在央行降了5bp,靴子就落地了,不确定性消失了,市场也就踏实了,大家都该干嘛干嘛。
同时由于降幅仅有5bp,实际影响很小,在明确方向、打消对货币政策收紧的顾虑之余,也确保了货币政策的基本稳定,避免大幅普遍的降息让已经有所好转的老问题死灰复燃。
未来央行更应该做的是,通过改革的办法(比如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来降低实体行业,尤其是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而且考虑到全球经济可能面临较长时期的下行压力,国内货币政策也不急于采取更大规模的放松,以维持常规工具的长期效力,为更加紧迫的状况预留政策空间。
目前全球央行货币政策纷纷迈向宽松,而这种政策的基础其实依托的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纯粹主权(非兑现)货币,至今不过半个世纪。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长时间如此低(甚至是负)的利率。单纯靠货币宽松就能支撑经济持续不断地增长吗?可以说全世界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货币实验。这个时期不缺少激进的政策,反倒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保守精神更可能帮助我们渡过这个混乱的货币战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