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钒业之乡”,业界有一句话:只要有钒资源的地方就有崇阳人的身影。可以说,钒产业让崇阳不同“钒”响。
崇阳县境内石煤资源丰富,有预测资源含量5亿吨,五氧化二钒总量约280万吨,占全省总储量近三成。丰富的资源优势奠定了崇阳国内钒资源大县的地位。
经过43年的发展,从全国最早开展石煤提钒到发展成全县支柱产业,从谈钒色变到以钒为荣,从粗糙生产到高新发展,从污染企业到绿色企业,崇阳钒产业在历经阵痛中蜕变成长。
令人惊羡的是,从2014年开始,崇阳钒产业入选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纳入全省钒钛千亿项目产业工程,崇阳的钒产业优势开始显山露水。
在发展中,显现出了集群优势:目前,全县共有市场主体1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年产值超18亿元,到2025年预计可达100亿元。崇阳已成为国内最齐备的深加工基地。
在发展中,体现出了技术优势:崇阳在全国各地有钒产业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技术骨干1000余人。多年来,崇阳钒业共获得1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3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发展中,展现出了带动优势:鼎盛时期,崇阳人在县内外创办各类钒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产业工人加上从事钒贸易、运输、配套加工等人员,总规模在1万人以上,成就了、致富了一大批人。
在发展中,凸现出了效益优势:目前落户崇阳经济开发区的1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年纳税过千万的有7家。2018年钒企共纳税近1.5亿元,占全县工业企业纳税的三分之一。县委、县政府年度表彰的11家企业中有9家是钒企业。
在发展中,呈现出品牌优势:近些年来,崇阳县不断擦亮“绿色钒业”和“高新钒业”品牌。有的开始接过上一代的“接力棒”,有的凭借自己的胆识跻身钒产业链,一批新生代力量在崛起。
当然,崇阳钒产业在积累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后,在向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短板也不可忽视。
一是块头不大。全县企业数量不多,产量也小,而且处于分散状态,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单独排入全国钒行业企业前10名。
二是质量不高。产品较为单一,高科技含量产品方面虽有一些探索,但是还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没有形成新的增长极。
三是链条不全。虽然钒矿储量丰富,但种种原因,钒企业原料完全依赖从甘肃、四川等地外购,在原材料上受制于人,在钒价上受控于人。作为一个产业集群,“两头”在外,令人“心慌”。
四是品牌不硬。缺乏带动全县钒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企业,不利于整个钒产业的发展,没有很好显现集群合力。
五是资金不足。在国家没有产业扶持政策下,县级层面在厂区建设、贷款担保、税费减免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造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为打造“一柱擎天”的中国钒业大集群,崇阳县委县政府推出了崇阳钒业“125”发展规划:
明确“一个定位”:抢占高新阵地,打造中国钒谷。
制定“两步目标”:到2025年,全产业链体系初步形成,引进入园规上企业5家以上,产值达200亿元,创利税5亿元,带动就业1000人;到2030年,高新技术领域实现突破,钒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入园规上企业达20家以上,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
打造“五大中心”:中国钒业研发中心、全国钒业交易中心、全国钒业信息中心、全国钒业集散中心、全国钒业培训中心。
一幅令人期待的钒产业发展蓝图正在崇阳大地渐次铺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