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对大变局,应如何应对?围绕上述热点话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
用“一线两点”理解双循环
朱民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对世界经济的压抑作用,对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冲击都很大。下一阶段,还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应该怎么办?在朱民看来,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战略性的,也是历史性的决策,是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对政策。“战略性”表现在有效应对目前复杂的全球格局变化形势,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历史性”表现在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为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要理解双循环,最重要的是‘一线两点’。”朱民表示,“一线”就是循环畅通,要把所有的物质流通起来,不仅有传统上的商品流通,更重要的是信息、科技和管理上的流通。而且,这样的流通不完全是物理的流通,还可以是网上的流通、虚拟的流通。所以,双循环的核心是两个畅通,即国内的循环要畅通,中国和世界的循环要畅通。
“两点”是“两个制高点”,第一个制高点是高科技。“要建立自己的循环体系,首先要突破‘卡脖子’技术,在技术上我们要能够站得住。”朱民表示,在这方面,新基建起了双重作用,从短期看是刺激经济,推动经济恢复,从中长期看是为未来发展打下了科技基础。新基建的核心理念是“数字流”,就是要在原有的物流和人流基础上加一个数字流,通过数字流和物流、人流的结合,创造产业流和价值流,同时使整个经济数字化。
“通过科技推动生产创新,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高质量的消费,这是第二个制高点。”朱民表示,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需求潜力巨大。要推动消费创新,通过改革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潜在经济活力。
保持战略定力化危为机
朱民表示,在对国内部分企业调研中发现,当前中国企业的数字化发展速度非常快,都在寻找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数字制造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容小觑。
朱民认为,一方面要用科技力量全力支持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让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在数据中心上建平台,做数字化转型。
前景是可观的,但要想实现最终目标,还需要找准方法。朱民表示,现在我们是“抓两头”,一头抓基础研究。目前,中国在空间、宇宙、物理、材料、生物、量子力学等方面,都有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另一头是利用自身优势,抓“从一到百到N”的应用,实现逆向进口替代。也就是说,通过集中科技力量攻关和集中市场力量进行逆向进口替代,逐渐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
除了技术问题,消费也很关键。朱民强调,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要走好内循环,走好双循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特别重要。他表示,中央提出保市场、保就业,也是保消费和提升消费。
此外,朱民认为,中国是艘大船,要顶着风浪把自己的路走好,需要定力,沿着既定的方向走,化危为机。
人民币国际化将进一步扩大
近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创一年多来新高。同时,市场还预期美元或进入长期贬值通道。同时,还有观点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好时机。
对此,朱民表示,美元虽然是世界储备货币,但其实是信用货币。美元信用货币的基础,一是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公信力,二是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在朱民看来,信用基础的变化在进一步削弱美元。综合来看,美元贬值是“两股力”形成的:第一个“力”是经济金融的内在动力,就是零利率;第二个“力”是市场和世界对美元和美国金融公信力开始丧失信心。
朱民指出,现在美元走弱,世界对人民币的需求和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在上升。可以看到,近年来,国际上的大公司纷纷落户中国,与此同时,随着沪港通、沪伦通的开通,流入中国国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金都很大,表明世界对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在上升。
因此,朱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国际化也会进一步扩大,这有助于人民币进一步符合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国际地位,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国际金融体系。
“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过去几年里,中国已与全球范围内的39个国家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已达到3.47万亿元。这些都是在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作铺垫。”朱民表示。
展望未来,朱民表示,全球对人民币资产和人民币需求还在上升,所以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会提高,国际化速度也会加快,这对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都是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