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中国金融》上撰文指出,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促进居民储蓄和收入合理增长。相较而言,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保持在正常货币政策区间,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总体上有利于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帮助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易纲表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货币政策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提升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科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将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附近,减少经济波动。
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在《中国金融》上撰文表示,坚持金融供给侧改革战略方向,以金融科技引领的金融体系集成创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陈雨露认为,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发展可着眼于四个层次:一是通过金融科技引领,推动金融体系集成创新,服务第四次工业革命。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融资体系,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创新企业和引领性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二是立足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循环路径和战略基点,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三是以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为目标,深化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同时注意防控系统性风险。四是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优化金融改革开放布局。
陈雨露认为,考虑到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条件,为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金融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前仍需要关注若干重点问题。具体包括:把握第四次金融革命机遇,引领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科创金融体系;建设独立自主的高质量金融基础设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绿色发展;构建新能源发展和能源供给体系战略调整的金融支持体系;以可持续为基本前提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着力缓解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展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金融;做好金融支持民生发展;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系统性风险管理能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