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勇气和坚定决心。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碳排放接近全球总量的30%,如果把中国的碳排放按照产业来分解,我们会发现钢铁产业是31个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排放量的15%。因此,钢铁产业的降碳工作对于我国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国内钢铁产业的降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产业层面,工信部《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25年,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区域内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微观层面,各大钢厂陆续提出降碳目标和工作计划。但要清醒认识到,钢铁产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并不轻松。
从产量上看,中国粗钢产量大,而且依然在保持增长。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10.53亿吨,同比增长5.2%,占全球粗钢产量一半以上。而降低粗钢产量是最简单直接的减碳手段。今年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2.71亿吨,同比增长15.6%,从全年来看,完成工信部提出的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目标有巨大压力。
从冶炼方式来看,国内钢铁冶炼以长流程占主导,能源以煤为主,短流程炼钢仅占10%,而美国短流程炼钢比例能达到70%,这导致我国吨钢碳排放处于较高水平。当前长流程炼钢的技术已经接近热力学极限,其碳排放已经接近技术最小值。因此,如果不调整长短流程炼钢的比例,或者没有颠覆性技术出现,就很难大幅降低碳排放。
从区域布局来看,产地远离消费市场带来的“北钢南运”,以及原料和产品在汽运中的大量短倒,都带来了物流环节的大量碳排放。从实现减碳目标的时限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已实现碳达峰,这些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40年至50年的时间,但中国钢铁产业要完成这一任务时间仅有30年左右,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
因此,要实现钢铁产业的降碳目标,需要综合施策,统筹推进。从粗钢产量上,要坚决完成今年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目标,为之后的粗钢产量总量控制打下坚实基础。从进出口贸易上,通过调整钢铁进出口政策优化贸易结构,减少为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而产生的低附加值产品碳排放。从冶炼流程结构上,提高短流程炼钢比例,推动中小高炉冶炼的长材用电炉冶炼替代。从区域布局上,应科学优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切实改变“北钢南运”的现象。从技术研发上,应积极推动低碳冶金技术的突破,加强碳捕集、封存及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能源结构上,应积极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从碳排放交易上,推动钢铁企业积极研究和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通过碳成本倒逼企业降碳。从消费端上,提高高强度钢材的应用,减少用钢总量,促进供给侧的产量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