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月度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涨幅上周触碰39年来新高,却并未引起太大震荡。这反映出持续抬升的美国通胀数据越来越像一头“灰犀牛”——风险巨大但市场习以为常。而如何解决美国通胀倒有些令人“牵肠挂肚”。通胀和解决通胀,都让美国头疼。
12月10日,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11月美国CPI同比上涨6.8%,为1982年6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当月数据大幅攀升主要受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4.9%,同比涨幅达到1991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
创下新高的通胀数据短期影响并不大。虽然数据公布当天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盘中跳水,然而上周收盘时美股依然迎来表现强劲的一周,标普500指数上周五上涨1%,周涨幅为3.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0.7%,周涨幅3.6%。有分析指出,由于高企的通胀数据并未超过预期,相关风险已被市场消化并体现在定价之中,因而并未对当前市场走势产生太大冲击。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11月底有关“通胀不是暂时性的”“提早几个月结束资产购买计划是合适的”等鹰派表态,多少给美国市场打了预防针。美国当局也借机完成话题切换,淡化了“货币政策由超宽松转向收缩”这一关键转折,把市场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加息时点和节奏问题上。就在美国最新CPI数据出炉后,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围绕加息问题的讨论和猜测受到密切关注。
话题虽然切换,问题依然待解,更从一个问题衍生成两个问题。一方面,持续多时的通胀在美国愈演愈烈。正如美联储所说,继续使用“暂时性”这个词描述美国通胀情形已不合时宜。12月6日,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协会发布的经济学家调查显示,受需求强劲、薪资上涨、供应链瓶颈等诸多因素影响,美国高通胀将至少持续到2023年。另一方面,美国当局在解决通胀这件事上却投鼠忌器。通胀管理原本是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然而真正令美国当局头疼的是政策缩紧的代价。由于美国疫情失控,加息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会打断美国通过“大水漫灌”催动的经济复苏进程,美股市场同样面临大幅下行的压力。
美国当局头疼的问题,为观察美联储政策收缩尤其是加息节奏提供了视角。
美国经济状况是加息的关键因素。从美联储12月初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褐皮书)来看,现阶段美国经济活动普遍温和增长,但部分地区增长受到供应链中断和劳动力短缺限制,何时能缓解尚不明确。同时,失控的疫情持续阻碍经济增长,近期暴发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疫情更是雪上加霜。在制约美国经济增长的有关因素显著转变之前,美国当局的加息意愿其实并不强烈。
市场反应是美国当局的重要考量。无论是美联储关于通胀的各种预期引导,还是收缩行动的一拖再拖,根本上反映出美国当局对资本市场的反应十分谨慎。似乎也是看到这一“软肋”,美国市场愈加肆无忌惮地推升资产泡沫。因此,美国当局既要尽快收缩超宽松政策以免通胀失控,又要尽可能地拖延收缩超宽松政策,以避免股市崩盘经济下滑。温吞吞的政策收缩步调,不过是因为左右为难罢了。
需要看到的是,通胀话题在美国并不是单纯的经济话题,与其国内政局高度关联。尽管市场在美联储预期引导下对通胀走势反应平淡,但通胀抬升带给民众的感受要更加真切痛苦。一旦通胀问题久拖不决,并影响到美国明年中期选举选情,那么拜登政府恐怕会在加息问题上给美联储提供更多建议。如果由此引起加息节奏的变换,那么其中的风险不可小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