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2/31 16:21:04 |
2021年,全球经济以复苏为主旋律,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逐步回归正轨,但疫情持续反复仍是经济复苏进程中的最大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全球经济预期不断上调的背景下,复苏不充分、不均衡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将直接制约未来的复苏节奏与效果。总体而言,世界经济似乎在黎明前夕,但黑暗还有多久,犹未可知。 整体而言,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分化巨大,不平衡因素积聚,复苏的脆弱性极其明显。 从疫情防控情况看,分化极其明显。当中国正致力于“动态清零”并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健康的时候,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所谓的“群体免疫”仍大有市场。然而,随着最新病毒变种“奥密克戎”的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传播态势依旧没有降低的迹象。年初被寄予厚望的各种疫苗,其针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的作用几何仍在评估之中。 与此同时,全球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免疫鸿沟”,即全球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疫苗接种率与确诊病例数量、医院病床数量等一样,正呈现两极分化。一些低收入国家疫苗接种率不到1%,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即使民众接种意愿不高,其社会总体接种率也超过了六成。免疫覆盖不足的区域为新病毒变种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并将加剧该区域的防疫压力。 美欧等西方国家9月份曾承诺,在2021年年底前通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为92个最贫穷国家的40%成年人口提供疫苗。但截至11月25日,美国只交付了其承诺的25%的疫苗。根据英国艾尔菲尼蒂数据分析公司的数据,欧盟只提供了其承诺的19%,英国11%,加拿大只有5%,澳大利亚18%,瑞士12%。 从财政政策情况看,分化极其明显。在疫情期间,中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采取了较为克制的货币财政政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则在货币放水和财政“撒钱”上做到了历史极致,并在经济复苏的状态下仍然坚持“通胀是暂时的”言论,从而将全球通胀率推上了高位。11月美国CPI已经是39年来最高。 在各方加大对经济复苏的刺激提振下,发达经济体2021年通胀水平将站上高位,而新兴经济体将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剧了本就存在的问题,也在考验各方调用有效经济工具的能力。年中,巴西、俄罗斯等国已经多次加息,以防止美国未来加息产生的收缩震荡。 尽管当前美国的债务水平好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复苏期间,但政策所受掣肘相当明显。年底,美联储突然改口称“通胀不再是暂时的”,对市场形成很大冲击。欧盟、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也纷纷加息。虽然一些人认为通胀将在明年大幅下降,似乎“涨”的危机会过去。然而,刺激政策结束并不一定就是平稳复苏,美国总统拜登雄心勃勃的2万亿美元社会支出计划——“重建美好未来”似乎停滞不前,可能不会在两院获得通过,而结束货币财政刺激可能会在2022年令美国经济出现“戒断症状”,这同样是可怕的。 从经济表现看,分化极其明显。受财政政策空间影响,各经济体表现存在较大差异,停滞甚至逆转了此前各方经济差距不断缩小的趋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预测,2021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将达5.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经济增速将达6.4%。不同经济体间复苏步伐呈现差异,如美国复苏势头虽然强劲,但面临风险巨大,特别是疫情的持续反复对消费复苏支持影响较大,预计全年增速为6%。欧洲复苏较为缓慢,并承受通胀压力,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释放伴随着庞大的债务积累与伴生风险,前期强劲提振势头有所放缓,预计全年增速为5%。日本经济复苏依然脆弱,特别是疫情恶化对经济部门造成重创,国内需求持续受到抑制,预计全年增速为2.4%。 其次,通胀预期持续加强,特别是疫情影响下的全球贸易投资预期屡屡下挫,部分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直线跳水,距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仍遥遥无期。世贸组织此前预测,2021年全球贸易将增长10.8%。疫情波折反复也将对物流运输及国际商旅造成影响,并将对劳动力市场、企业生产及价格产生较大冲击。此外,受各方卫生状况、公共政策和经济部门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经济复苏的差距持续加大。部分部门又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情况,就业与经济活动尚未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市场上某些商品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加上食品与能源成本飙升,相关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及持续时间或将远超预期。 从全球看,虽然贸易、就业和收入等领域都保持恢复,但整体复苏依然脆弱,充满了不平衡性,包括在国家、企业、人群间的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将最终对经济复苏效果产生实际影响。同时,疫情的冲击也将对全球经济带来某些结构性变化,部分行业、技术及经济行为等方面将与疫情前呈现较大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背景下,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被进一步放大。美国年初发生的“国会山”骚乱事件震惊全球,政治环境反射出经济社会中的脆弱性其来有自。从整年来看,美国对中国在防疫、疫苗方面的经验与成绩视而不见,反而在“疫苗联盟”等方面走出了分裂全球的路径。两个大国若无法合作,只能使保守主义下的社会撕裂进一步加剧,使全球疫情下的经济分化进一步扩大,使疫情的控制更加不易,使疫情后的复苏倍加脆弱。 新的一年,对全球经济前景或可以保持谨慎乐观。随着疫情形势、市场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等恢复趋稳,供应方压力将有所缓解。预计,通胀将在2021年年底至2022年年初达到峰值,并在2023年左右逐步下降至3%左右。但也必须注意,多种失衡与差异加剧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下行风险。 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机遇,这将对未来经济结构更新产生深远影响。但大部分国家对此评估与准备不足,中期政策设计不足,如疫情期间的债务增长是维护经济稳定的必要措施,但有必要将财政支持重新分配给投资领域以支撑中期增长,特别是在教育和基础设施领域。就目前情况而言,部分国家仍然缺少公共财政的中期使用计划。各国政府需清醒地认识到,清晰、健全和负责任的财政框架将有效巩固更强劲、更迅速的经济复苏,并减少失衡风险。此外,疫情让人类更加关心健康与环保。在气候变化议题上,日益增长的减排雄心与实际执行情况存在失衡,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投资仍有待加强。 未来,各经济体须将重点放在应对经济前景中的不确定性,和复苏中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通胀压力等方面,对疫情防控、供应链受限、通货膨胀和公共政策失调等风险给予持续关切。在世界如此脆弱之时,我们更需要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加强合作,应对不平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