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瑛委员看经济增速
爬坡过坎实现中高速增长
“2021年,我国科学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经济8.1%的正增长,实属难能可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GDP增长目标确立为5.5%左右,符合客观实际并可行。
她认为,一是2022年中国仍将面临相对较弱的全球环境。世界银行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1年的5.5%降至2022年的4.1%。二是2022年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减弱,预计全球贸易增速将放缓至6.3%。世界银行预测,2022年能源价格仍将处于高位;农产品、金属等非能源类商品价格在2021年就已强劲上涨。三是中国的财政政策在2021年大幅收紧后,2022年将适度放松,带动扩大有效投资;货币政策会继续侧重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并在必要时提供流动性支持。虽然防范化解风险的举措可能会对短期经济增速造成一定压力,但更能增强经济韧性和后劲,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整体来说,虽然我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实现了经济强韧复苏,但经济结构并不平衡,要重视防范经济增长重回结构性放缓的轨道。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增长,还需要再平衡,包括强化内需拉动作用,强化消费和服务业引领作用,强化市场导向作用和社会创新驱动力,实现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钟瑛委员特别指出,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14万亿元。在这一基础上再增长5.5%,相当于5年前增长了7.4%、10年前增长了10.5%,对应的经济总量超过9万亿元,创造的财富不可同日而语。当前我国面临多重挑战,这一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晋)
罗胜联代表评就业指标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稳定市场主体保就业单独列为工作任务之一,从具体指标看,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1100万人以上,目标与2021年持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较2021年的5.5%左右要求更高,表明今年稳就业任务会更加艰巨。”全国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学校长罗胜联表示,尽管挑战重重,但从2021年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较好完成全年预期目标来看,通过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强化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各地积极想办法、谋创新,能够有效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关于就业今年有两个关键数据,一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二是高校毕业生首超1000万人。“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主要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就稳住了就业大局。”罗胜联代表表示,一方面,建议国家层面从顶层设计上尽快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出台相关引招毕业生优惠政策,让市场主体愿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高校也应用发展的眼光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此,我们也作了很多尝试,例如,2021年,江西省高校云集的南昌市红谷滩区牵手多家高校积极推动‘校地合作’,通过搭建家门口的创新平台,为毕业生就业精准服务、拓展新渠道,助力就业质量提升。”罗胜联代表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就业优先政策,围绕税费支持、特殊困难行业帮扶、重点群体就业等重点任务和重点人群因地因企因人精准发力,进一步提高了政策的精准性。”罗胜联代表说,“未来可期,我们充满信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徐达)
高融昆委员谈进出口贸易
务实理性应对外贸不确定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上述目标如何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告诉记者,“202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了21%以上的高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实现8.1%的增长作出重大贡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外贸增长的具体指标,而是要保稳提质,这是务实理性的表现”。
他表示,过去一年的外贸增长是在特殊背景下取得的。今年外贸增长有诸多不确定性,一是国际疫情仍在继续;二是全球供应链紧张问题没有完全缓解;三是国际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盛行,对全球贸易的挑战不断加大;四是地区冲突增加了国际环境复杂性。
“今年外贸保稳提质具有特别意义,必须实现。”高融昆委员表示,今年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外贸保持较高增长是内在要求。要实现外贸保稳提质是有条件的,相关条件仍然存在。
“保稳是一方面,关键在于提质。”高融昆委员表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在这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系列目标。结合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践,他还建议,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是贸易的基础,产业竞争力决定贸易的规模和质量。二是重视出口作用,千方百计做大出口。三是各地区根据自身特色,增强自然禀赋优势。四是发挥产业集聚和辐射作用。必须从产业发展高度,特别是从先进制造业层面规划,从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层面谋划。(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辛自强)
李成贵委员说粮食产量
毫不放松确保粮食产量稳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一政策目标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深有感触。“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不能有丝毫忽视和放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粮食产量要跨上1.4万亿斤台阶。
“1.3万亿斤”是安全底线,也是基于我国当前良种、耕地、技术等要素经多年验证得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的预期目标仍要继续延续。”李成贵委员表示,尽管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稳定,但农业依然是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的产业。
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李成贵委员给出建议,“当下最重要的是,扎实推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他进一步表示,“耕地是基础,关键是科技,核心在创新,种源的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要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还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子娇)
邵利民代表析物价指数
彰显发展决心和民生情怀
“面对国内外多重风险和挑战,今年发展必须爬坡过坎,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在确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定在3%左右,彰显了发展决心和民生情怀。”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沧州黄骅港原油港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利民说。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但CPI目标与2021年保持一致。纵观近10年目标设置,有7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以内,表明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显示了我国发展稳增长、保民生的一贯坚持,有利于更为稳健、灵活、综合、全面地开展与推进各项工作。
“CPI目标3%设置科学,符合预期。”在邵利民代表看来,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逐步下降趋势。虽然随着国内需求稳步恢复,加之能源等价格走高,将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略有回升,但总体内需恢复仍滞后于生产供给,物价整体可控。此外,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各项生产保持张力,居民生活必需品等供应充足;在强化市场杠杆作用的同时,我国各项调控政策精准适度,这都为物价趋稳,更好实现保民生、稳预期目标提供了保障。
作为来自我国主要能源输出港之一黄骅港的代表,邵利民代表对能源价格上涨保持警惕。特别是目前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上涨,对我国相关资源价格涨幅带来影响。“对此,我国已采取积极应对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为我们确定了工作指向。”邵利民代表说,加之抵御输入型通胀、加大能源和相关原材料供给等一系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落实,年内实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目标信心十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陈发明)
钟章队委员议生态环保
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作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体现了我们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认为,2021年,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绩亮眼,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9.1%。新的一年,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我们需要努力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二是继续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推动绿色减碳发展。
钟章队委员分析认为,立足于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我们用很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难度非常大。去年,我国推动绿色减碳发展成绩显著。在能源方面,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1.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47.0%,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但是,煤电退出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新能源逐步“顶上来”,传统能源才能有序“退出去”。此次的碳排放统计新举措,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方向引导下,会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国家对实现‘双碳’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整体看来,一方面是节约优先,做好节能工作,另一方面是要做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之一,交通领域需要推广低碳技术,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钟章队委员建议,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方式,多措并举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不同城市需求合理布局绿色基建,推进并网工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于浩)
杨宝玲代表论收入增长
政策力度增强致富底气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杨宝玲深有感触,“好政策让胡张庄村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大家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经济发展成果,这是我们携手奔向共同富裕的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胡张庄村人均年收入从近3000元增长到2.8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百万元发展到如今超过900万元。胡张庄村只是我国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不断同步增长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增长5.1%,实现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这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以胡张庄村为例,2011年至2013年,在天津市区两级财政支持下,有着多年葡萄种植历史的胡张庄村自筹500多万元,修公路、建冷库、盖农用房,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去年,我们村头件喜事就是‘胡张庄葡萄’成功注册集体商标,还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产地认证的市级初审。”杨宝玲代表说,除了地里的收入,农民还领上了“工资”。集体搬迁到风景优美的花园小区后,胡张庄村3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近在天津港保税区找到工作,全村全员实现充分就业。
“今年合作社计划延伸产业链条,引入榨汁、酿酒等项目,让四季鲜果蔬菜变为终端产品畅销全国。”杨宝玲代表说,“希望中央继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合作社将当好农技服务对接人,提升农业‘含金量’,进一步助力农户提效率降成本促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