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一个钢材贸易商刘先生坦言,“真后悔当初,干什么不好,非得干钢材贸易。行业的落败,使外界人口中传出‘防抢、防盗、防钢贸’的笑词”。他说,以前是银行的“座上宾”,现在却成了银行的“眼中钉”。
那么,在银行眼中,他们对钢材贸易融资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在近日,由“我的钢铁网”举办的首届中国钢铁行业信用与风控高峰论坛上,来自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高管,分别讲述了他们的观点。
钢材贸易融资漏洞,银行难辞其咎
交通银行上海市虹口支行副行长康志伟认为,钢材贸易企业存在门槛偏低,市场规范度不够、资金流向不清、相互之间联动性差等问题。他坦言,钢材贸易企业的资金在体外运行,特别是部分贸易商将资金用于放高利贷以及投资房产、赌博,甚至寄希望于银行将其做坏账处理,这些都极大增加大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公司部副总经理邵春华也表示,银行给钢材贸易企业的授信量都是非常大,“2011年6月我拿到的一组数数据显示,上海钢贸企业在银行的融资达1515亿,比2010年增长了29.05%”。
她表示,银监局曾多次发文,要求各家银行进行风险排查。“部分资信不良的钢贸企业自行联保、互保,使得钢材贸易贷款中的融资方、担保方和交易对手方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导致银行授信担保效力严重弱化”,她指出,中国银行的态度仍是“钢材贸易企业系统性风险还在增大”。
在另一位银行高管看来,钢材贸易融资中“融资方、担保方、交易对手关系复杂,经济上行时,一切都没问题,钢贸商、银行闭着眼睛都可以赚钱”。
“但一旦钢材贸易行情调整,市场环境恶化,经济放缓,问题就出来了,联保互保均存在多头担保和过度担保的情况,造成银行难以缓释信贷风险。”此外,她表示,由于城商行“几乎所有的客户都是钢贸企业”,也增加了银行的集中度风险。
同时,她透露,去年6月,用于质押的螺纹钢总量是103.45万吨,是社会库存的2.79倍。“市场没有这么多质押品,但银行的系统反应出有这些实物。这说明,银行对抵押品的贷前检查存在很大的问题”,她直言。
“银行不重视贷后过程管理,导致了企业利用虚假贸易,进行套(骗)贷的现象。是银行自身的操作不当,给部分不良企业钻了空子。”
此前,有不少市场人士曾指出,有些银行一味听信媒体炒作,不加区别地将钢材贸易企业一棒打死,也反映出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的现状。
“银行的门总是为优质客户打开的”
据交通银行上海市虹口支行副行长康志伟介绍,交行对钢材贸易融资的总额度是50多亿元,“但是现在,借款不到20亿。大家都说钢贸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其实并不难。”
据其透露,在钢材贸易行业贷款收紧的情况下,交行今年的贷款金额增速达20%。“给予钢材贸易企业的支持力度不降反升,正是因为我们看好一部分优质的钢贸企业、钢贸老板是实实在在地做生意。”
同时,他坦言,目前钢铁处于严冬时期,对于银行业而言,其实是一个商机,“可以让银行更清晰地看到那个企业是金子,哪个企业是沙子”。
“现在真正需要资金的,到底是哪一类企业,这个是我们要去探讨的。”他说,对于经营规范、信用好,实实在在做钢材贸易的企业,银行将给予全力支持。
此外,他说,“把企业做好,品牌做起来,银行自会主动找你的。根本不需要你送礼、请客。”同时,他强调,应首先把主业做好。部分企业的亏损或资金链断裂,都是因为未能达到多元化经营的等级,就盲目地进行多元化发展。
他指出,“钢贸不再是以往普通的贸易交易了,它是一种资源的整合。必须把钢厂、仓储、物流、第三方监管、银行拉在一起,才能做得更好,走的更远。其中缺一个环节,业务发展很可能就受到影响或者融资困难。”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公司部副总经理邵春华也表示,现在各个银行都在不断研究对钢贸企业的对策。
“银行与企业实际上是一体的,如果企业出问题,银行也无法华丽转身”,她说,“银行的发展需要企业的支持,企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银行的支持。两者间是相互依托,相互依存的关系。”
“优质的企业,把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匹配好,进行封闭式的回归,在此前提下,银行的门总是为优质客户打开的。”她表示,在市场变化中,银行也在不断求新求变,努力实现银企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