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辛灵实习生刘艳商务部部长陈德铭7日在北京表示,中国政府面临着非常大的环境压力,决定对稀土的开采、加工以及对于国内使用和出口实行同等的减量限制,并将很快完善加强稀土管理的整体办法。美国稀土矿商Molycorp公司近日接受外媒采访表示,中国今年全年的出口配额可能比去年减少约21%,甚至预计,2015年前中国可能会成为稀土净进口国。
对此,南都记者综合采访获悉,我国稀土开采量和出口量势必将大幅下降,行业整顿亦将开始,并有可能纳入国家战略储备。事实上,已有政协委员就此上交提案。不过,2015年前,我国稀土开采量应可满足国内需求,预计不会成为净进口国。
国内使用和出口均减量限制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日本记者的提问时,陈德铭指出,中国占将近世界30%多的稀土资源,供应出口了世界90%多的稀土,中国的稀土大量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而且中国目前对稀土的开采、加工的工艺水平总体还不够先进,它对环境生态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国政府面临着非常大的环境压力,决定对稀土的开采、加工以及对于国内使用和出口实行同等的减量限制。
陈德铭说,也希望世界上其他的稀土资源大国,能够在技术和环境保障的情况下开采一些稀土。我国更愿意和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一同来研究稀土的替代原料,因为地球下面的这些稀土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按照这样的使用速度,没有多少年就会用完。
美国稀土矿商Molycorp公司近日接受外媒采访表示,2010年中国约有1万吨稀土被非法出口,今年这个数字肯定会下降。Molycorp表示,中国今年全年的出口配额可能比去年减少约21%。该公司甚至预计,如果中国继续执行严苛的出口限制政策,同时抑制国内的非法开采,2015年前中国可能会成为稀土净进口国。
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表示,我国对稀土实行限产限采,降低出口,已是定局。由于我国稀土的供应量在全球举足轻重,出于国际压力,会从环境保护出发来实行减量限制。去年12月28日,商务部发布了2011年首批稀土出口配额,共计1.44万吨,相比去年的1.63万吨降低了11.4%。另据了解,我国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未再发放稀土采矿权证。
但由于我国稀土储量及开采量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仍然为高,且成本仍相对较低,林伯强预计,我国在2015年前不可能成为稀土净进口国。我国目前是稀土净出口国,预计以后会有局部进口,但总体而言,国内的需求应可满足。至于国内使用和出口实行同等的减量限制,林伯强认为较难操作,预计主要是减少出口。
加速行业整顿
我国稀土开采的低水平、无节制以及非法开采出口,一直为人诟病。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呼吁,应及时扭转稀土低价交易局面。骆沙鸣提出,虽然2009年我国生产的稀土氧化物占全球产量的97%,但仍没有定价权和充分话语权。我国在稀土深加工和创新应用领域并无优势。我国从事稀土开采加工的企业超百家,但没有形成联动以提高综合竞争力,甚至还出现低价恶性竞争。稀土工业存在乱采滥挖、走私严重、技术落后、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等问题。
对此,陈德铭说,我国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完善整个稀土的产业政策。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包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商务部都在共同研究,很快会完善加强稀土管理的整体办法。据悉,我国稀土工业协会即将挂牌。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前副司长王彩凤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的稀土行业现在处于优化调整阶段,规模较小的企业可能会比较难达标,由于环保的一票否决制,若企业整改期内仍然不能达标,就只能退出这个行业。
此外,1月份,《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通过了环保部审核,料将年内出台,要求非常严格。业界认为,由于此前环境标准低,我国稀土企业付出的环境成本低,从而能以较低的价格在国际出口中占据优势。新规出台后,我国稀土企业要从无限开采变成有组织、有次序地开采,同时还须加大环保投入,我国稀土出口价格势必大幅提高,而开采量和出口量必将下降。
或将纳入战略储备
除减少开采量并整顿稀土行业外,我国还可能将稀土纳入战略储备。美国稀土矿商Molycorp公司近日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据说中国想要储备3万吨稀土,然后每年增加5000吨,“(但)我们听到的最高数字是20万吨。”虽然这一传言尚未获得官方证实,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南都记者,将稀土以及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纳入战略储备,应是大势所趋。
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在今年两会提案中表示,稀土不仅是稀缺资源而且是战略资源,建议建立国家稀土资源储备制度,对部分已探明稀土资源不进行开采,以备后需。江西省矿业联合会会长刘积福亦表示,稀土是我国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素有“工业味精”之称,是重要和稀缺的战略资源。邓小平同志曾用“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形象地说明我国稀土在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骆沙鸣建议,应大幅提升稀土资源税税率,同时抓紧出台稀土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稀土采矿企业进行整合,并加大开采技术提升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