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亿览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26 9:36:18 |
在国务院近期印发的一份通知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大行业因产能过剩而被确定为调控和引导的重点。产能过剩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疾。其存在有其深刻的根源。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担当着发展经济的重任,而经济发展的好坏又主要看GDP增速的快慢,这样就导致各地政府官员在发展经济时唯GDP是论,总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大,而经济效益反而被放在相当次要的位置上。当某个行业被各地政府普遍看好时,大家"一哄而上"就很容易导致产能过剩。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普遍不太重视诸如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活动,而对于做大企业规模却有着异常的热情和执著的追求。在"好大喜功"的思想支配下,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确定发展目标时总是一味地追求规模的最大化,根本不顾及自身的能力和其间的风险。在企业竞相求大时,一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也就难以避免。 另外,我国经济结构中"条条"弱、"块块"强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能过剩。"条条"是指行业组织,它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话语权有限,所以对行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控制能力薄弱,使一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失控;"块块"是指地方政府,它们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力很强。由于它们在考虑问题时多从地方利益出发,因此,在推动本地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之间经济竞争的无序化,使一些行业的产能因缺乏协调控制而出现过剩。 产能过剩的普遍存在可以说是一种灾难,因为它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果: 首先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产能的形成总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形成以后不能有效利用,那么,这些被耗费的资源就不能给社会带来新的价值,而只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净损失。产能过剩越多,社会财富的损失就越大。 产能过剩还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依赖国外市场,使经济运行的风险加大。产能过剩必然导致产品供应的过量化,一旦国内市场消化不了,就只好到国外去寻找需求。这便是我国出口贸易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次世界经济危机使我国产品出口出现严重萎缩,无情的现实提醒我们:过度依赖国外市场来发展我国经济的风险是非常大的,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过剩的产能再也不能"苟延残喘"下去了。 从此次国务院公布的六大需要调控的产能过剩行业来看,大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性质。在我国人均资源严重短缺、自然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这些"双高"行业的产能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我国的资源就会变得更加紧张、环境也会变得更加恶化。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有意识地将这些"双高"行业向国外转移,以保护本国的资源和环境,而我国很多地区却还在以很高的积极性来发展这些"双高"行业,不能不说是莫大的悲哀。 我国一些资源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自身供应严重不足,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在过剩产能的拉动下,这些资源产品的进口数量越来越多,价格也不断大幅上涨,相关企业不得不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带来了更多的产品,在相互恶性竞争之下,相关企业又不得不以更低的价格将其出口到国外。进口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出口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使我国相关企业在这种双向夹击中蒙受着巨大的损失。 产能过剩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最终还会导致企业批量倒闭、从业人员群体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等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后果。由此可以看出,产能过剩这一顽疾已到了非根治不可的时候了。要根治,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彻底改变原有的发展观念,代之以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各级政府不再唯GDP是论,根据经济规律来发展经济,鼓励企业做强而不是一味地做大;企业也不再以规模大小论英雄,要致力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树立"效率和效益领先"的观念。 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金融、技术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加以整治和调节,具体包括提高技术、资金、环保等方面的门槛;坚持"绿色"信贷,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在融资方面有保有压;鼓励先进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同行并举;打破地域限制,实行全国一盘棋,更好地发挥行业组织的规划和协调作用;等等。 防止产能过剩还需要加大行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力度,实现业内信息共享。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真实、有效的信息对于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因此,实行行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必不可少。此外,还需要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发展的规划、协调和控制作用,通过适当的经济和行政手段来引导各地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扩张,尽量避免盲目大跃进。 改变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办法,实行产能过剩问责制,也非常重要。如果政府官员不再唯GDP是论,真正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的发展,企业负责人也不再是一味贪大,而是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那么,产能过剩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