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5月10日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阶段,央行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人们看到,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总体看,央行的各项措施取得初步成效,货币信贷增长正逐步回归常态,金融市场运行平稳。5月11日央行公布了4月份的货币信贷数据,当月新增贷款7740亿元,M2增速回落至21.48%,M1增速反弹至31.25%。
尽管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没有发生改变,但具体执行过程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却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开展的更加灵活。人们看到,不仅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得到合理安排,央行还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预调和微调作用,并适度增强了操作利率弹性。对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杨青丽表示,按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央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增强流动性管理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彰显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除了公开市场的操作外,引人关注的是央行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对此,专家认为,央行此次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权衡各方利弊的结果。首先是抑制通货膨胀,防范经济过热。数据表明经济过热的风险正在累积,通货膨胀也在抬头。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效应,央行必须未雨绸缪。其次是回收外汇占款,避免套利空间。央行在防范经济过热和通胀时,还要考虑平衡国际收支这一外部目标。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背景下,若贸然加息,将会促使更多的套利资金流入国内。第三是参与房地产调控,阻击资产泡沫。第四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关紧资金的闸门,阻止当前资产泡沫化过度发展,防止其威胁到经济的整体健康。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冲了银行体系部分过剩流动性,政策实施后,市场流动性仍可满足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虽然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有利因素很多,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仍极为复杂。具体而言,世界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凸显,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尚不明朗,同时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平衡,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任务艰巨,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逐步显现,强化了通胀预期。
“在中国的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今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因时因势。”杨青丽说。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未来央行将会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取决于核心通胀水平,目前是食品价格短期内上涨造成了CPI上升,若将食品价格尤其是短期波动比较大的食品价格因素去除,可以发现中国的核心通胀水平并不高。考虑到外部不稳定因素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综合作用,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未来有必要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哈继铭进一步说,当前国际形势十分微妙,如果不出现希腊债务危机,货币信贷增长逐步回归常态应该会快一些。但希腊债务危机没有终结,根本问题还没解决。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要鼓励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防止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带来被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