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说,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这个判断是很到位、很客观的。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买什么什么涨到天上去,卖什么什么跌得面目全非。
最为典型的是铁矿石,中国需求量占全球新增需求量的65%,但铁矿石的价格却从2001年前后的每吨十几美元,涨到今年4月份的每吨140多美元,价格几乎涨了10倍。且自2003年参与海外铁矿石谈判以来,中国未胜一局:2003年铁矿石价格上涨18.6%,2004年涨86%,2005年涨71.5%,2006年涨19%,2007年涨9.5%,2008年涨85%,2009年日韩企业铁矿石价格下跌33%,中国没有跟进,2010年,中国钢铁企业接受季度定价模式,铁矿石价格涨幅前期基本在100%左右。
与此相对照的是稀土,中国稀土矿的储有量和产量,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垄断,但我们的价格却一直起不来。
中国国际贸易定价权几近崩溃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企业主体太散,太小。国际上,铁矿石巨头只有三家,即使加上印度铁矿石出口商,也比较有限,而中国钢铁厂有几百家。由此,我们失去发言权。有色金属也是如此;
第二,国际原油这方面,中国有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但石油的价格却由期货来决定,石油和有色金属价格被少数几家国际投行把持,中国又插不上话。中石油、中石化的原油进口量,占中国进口量的几乎全部,但是他们对原油期货却没有发言权;
第三,有些企业主体的利益,或者与国际资金一致,或者因为主体的利益而竞相杀价。比如稀土,很多中小企业为了多出口,增加出口量,有点利润就出,互相杀价,互相抢单,导致中国利益严重受损。再如钢铁、原油等,这些主要是国企,它们可以转移成本,而价格上涨对他们有利,因此在进口谈判时,他们并不一定会全力以赴;
第四,中国人的国民性,一盘散沙,相互不合作,导致捏不到一起。铁矿石三巨头分属于三个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居然可以联合起来。可我们一个国家的人,却只在那里相互杀价,怎么也难联合起来。这种不合作的国民性,如果不改,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只会吃大亏;
第五,不懂金融,不懂经济,不懂资本市场或商品市场。其实,中国即使有上面的问题,也仍然可以少吃亏的。我们只要根据国际资本市场或商品市场的波动,即可以做到不吃亏或少吃亏。全球的股市和期货市场的波动,基本同向,我们只要在全球股指见底前后,多多在全球买入资源,在全球股指或商品市场价格处于顶峰附近,少买入,或不跟人家签合同,我们就可以做到比较主动。例如,今年2月份,笔者曾就铁矿石谈判写过一篇文章,建议拖过全球期货市场的顶部,越到后面越主动。而我们恰恰是在4月份的顶部接受对方的定价方式和定价的。这样操作,焉能不败?
第六,即使不懂金融,也可以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来签合同。当中国宏观经济处于底部时,多签,多买,当中国宏观经济处于顶峰附近时,不签合同或少买,一样可以少吃亏。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量的火车头,因此,中国需求对全球资源价格的影响,极其巨大。当中国经济降温时,全球资源价格必跌,当中国经济高涨时,全球资源价格必涨,这中间可能有几个月的时滞,但无论如何,它们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比如本轮宏观经济的顶部,中国是在2月份,而国际商品市场见顶的时间是4月份。因此,我们只要在中国宏观经济处于顶部附近不买或少买,而在中国宏观经济处于底部附近时大量地购入,或者当我们在顶部的现货市场买入时,在期货市场上放空单对冲风险,我们一样可以做到降低我们的成本,少受损失。或者,我们在中国宏观经济处于底部附近时,在国际市场上买入资源现货,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做多期货,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保证自己的成本很低,还可以赚取期货市场上的利润。
只是现在,在中国进口全球资源这个问题上,我们拥有多少从实战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懂金融市场的人才?如果拥有这样的人才的话,有多少我们用到位了?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最终,我们只能在失去定价权以后,失去更多利润。今年铁矿石进口,中国将损失几百亿美元,这就是几千个亿啊!如果用这些钱来找中国自己的人才,或培养中国自己的人才,我们会败吗?不会的!
其实在铁矿石谈判问题上,在判了胡士泰之后,中国可以判前期合同无效,然后再重新建立招标模式。如此,中国就会全面主动。中国懂金融的人没有,懂法律的人总有吧?为什么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呢?为什么每年都要白白送出几百亿美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