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亿览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22 8:34:15 |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单洪青预计,目前我国炼油产能已出现过剩,未来新建成的炼油项目很可能导致我国炼油能力的严重过剩。 “十二五”期间,我国炼油产能过剩2.5亿吨/年 在我国炼油企业看来,好日子只不过刚刚开了个头而已。2009年底,我国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由2000年的2.76亿吨猛增至4.77亿吨,稳居世界第二位,中石化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公司。我国的炼油规模继续扩张,预计到今年底,全国炼油总产能将达到5.075亿吨/年,比上年增长6.4%。 不过,炼油企业的日子还要精打细算地过下去,曹湘洪帮炼油企业算了一笔细账:按2011~2015年GDP年均增速为8.5%~9.5%测算,2010年、2015年成品油消费量分别为2.15亿~2.2亿吨和2.75亿~3亿吨,化工轻油消费量分别为5000万吨和8300万吨。按2015年炼油厂的平均负荷率90%计算,加工每吨原油的成品油收率仍保持2008年70%的水平,需要形成的炼油总能力为4.64亿~5.4亿吨/年。 而相比之下,“十二五”期间,新增炼油能力将突破8亿吨/年,“与预测需求的炼油能力相比,过剩能力将超过2.5亿吨/年。” 对于在2009年刚刚扭亏为盈的炼油工业来说,产能过剩的结论无疑是令人沮丧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炼油工业实现利润约800亿元,而2008年与2007年相比则增加了1700亿元的亏损额。 炼油产能大量过剩给相关企业带来的影响在未来将不可回避。“部分炼厂可能低负荷运转,部分炼厂可能停工停产;资产利用率不高或是闲置,停工停产炼厂还将面临职工的失业问题。”曹湘洪给出了最坏的结果。 曹湘洪将炼油业产能大规模扩张,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地方政府和石化企业处于拉动GDP和争夺市场的考虑。由于炼油项目对地方GDP的贡献大,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引进三大国有石油石化公司竞争建设大型炼油项目,同时地方炼油企业也以燃料加工或沥青生产等名义无序扩张,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冲动。按统计拟新布点的大型炼油项目13个,项目遍及十多个省市。而且,这些规划中的项目都希望在“十二五”期间“扎堆”建成。 炼油能力大量过剩,必将引起市场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单洪青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统筹考虑炼油项目的合理布局,严格执行炼油项目的准入制度,从严控制大型炼油项目核准或审批,避免内耗性竞争。 在曹湘洪看来,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的总规模,必须和成品油市场消费需求总量相适应。要在比较准确估计“十二五”我国成品油市场趋势的情况下,确定“十二五”的炼油总能力,严格实施宏观调控,坚决防止打“擦边球”,擅自开工建设炼油项目,应迅速扭转无序发展的局面。 油源吃紧,国内炼厂将“挨饿” 中国炼油行业的“老大”中石化,在2009年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炼油企业,但是其原油自给率只有20%,相比较之下,国际同行的自给率在80%左右的水平。曹湘洪表示,我国大规模发展炼油工业缺乏可靠的资源基础,石油资源紧缺的瓶颈制约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我国炼油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全国来看,2009年我国生产原油1.89亿吨,进口原油1.99亿吨,进口依存度已上升到51.2%,而包括成品油在内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53.6%。曹湘洪预测,“从长远来看,我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只宜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即年产1.8亿~2.0亿吨左右,新增的炼油项目的原油资源必须从国际市场获得。” 然而,未来国际市场的供应将难以得到保障。从近50年世界石油勘探来看,新发现的油田数量在不断减少、规模也不断减小。勘探开发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从石油生产形势看,全球90%的油田进入成熟期,一大批油田的产量在经历高峰后不断下降。曹湘洪认为,世界石油产量正在接近或已经达到峰值,即使按照乐观派的观点,我国2010年前建成的一批大型项目,15年左右也将出现难以从国际市场获得资源的困境。 鉴于石油资源并不丰富,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宜规划适合自身需要的炼油产能,国家成品油供给以自炼自销、适度进口补充为原则,不宜发展过大的炼油能力,造成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两头都需要依靠国际市场 的状况。 国外市场“消化”不了我们的过剩产能 目前的市场情况是,炼厂开工率的提高导致原油进口快速增长,而成品油市场供过于求又促使成品油出口增长。有人认为,国内产能过剩不是个大问题,可以利用国外市场来消化。曹湘洪并不认同这样的想法,“通过少量成品油出口,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可以的,但大量出口成品油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从国际市场买原油,长途运到国内,再将产品销到国外,缺乏竞争力,即使可以实现部分出口,也把治理污染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留在了国内。记者了解到,加工每吨原油目前最先进的水平也要消耗0.5吨水,炼油过程即使严格控制也存在一定的“三废”和二氧化碳排放。曹湘洪认为,中国企业应适应油气资源国发展本国炼油及石化产业延长产业链发展本国经济的要求,到产油国合资建设以中国为目标市场的炼油和石化企业,变引进原油为引进成品油和石化产品。 目前,国际市场“消化”进口成品油的“胃口”欠佳。发达国家一方面因为经济危机影响到成品油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节约资源和寻找替代能源,成品油消费增长趋缓,有的已呈负增长。石油生产国则加大了发展本国炼油及石化工业,逐步呈现出口原油向出口产品的转变。未来中国炼油产业将面临中东产品的冲击。到2013年,中东新上的炼油项目陆续投产,到2015年,中东地区的成品油过剩量将从1913万吨猛增至6047万吨,亚洲市场将是中东成品油的主要流向,这必然严重挤压我国成品油出口市场。 与此同时,亚太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本国炼油项目的建设。数据显示,到2015年,亚太地区成品油过剩量将从2008年的3867万吨增加到8781万吨,其中印度、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成品油过剩量将达到1.21亿吨。据单洪青介绍,随着我国对外单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降低了国外产品进入我国的门槛,来自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成品油必将大量涌入,对于我国国内本已过剩的炼油产能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