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网流程 资费查询 加入会员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帮助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亿览网 >> 石油产业 >> 石油焦 >> 宏观经济 >> 正文
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作者:佚名   来源:亿览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5 10:03:03
关键字:国民经济 宏观调控 预期
亿览网网讯: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上半年,经济工作呈现许多引人注目的亮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夏粮再获好收成,投资消费增长趋于协调,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改革开放积极推进,就业持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上半年,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夏粮产量基本持平。全国夏粮产量12310万吨,比上年减产39万吨,减少0.3%,但依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个好收成。工业增速总体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比上年同期加快10.6个百分点。

  实体经济的良好表现说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

  统计显示,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3%,与2000年至2009年一季度和上半年10.3%的平均增速一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快于2000年至2009年一季度14.0%和上半年14.3%的平均增速。主要工业产品日均产量仍保持较快增长。二季度,发电量日均为112亿千瓦小时,比一季度环比增长6.2%,而高增长的2006年至2008年二季度平均环比增长8.2%;水泥日均产量为560万吨,环比增长49.9%,2006年至2008年二季度平均环比增长51.0%。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并没有过热,一些经济指标的回落也符合宏观调控的目标,整体经济运行仍处于正常增长区间,而且适度的经济增速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内外需协调性增强

  2009年,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一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负拉动因素。不过,2010年以来,外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恢复明显,内需和外需对经济增长动力增强,协调性也在增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5.1%,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59.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5.8%。与去年上半年相比,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都有所下降,而净出口的贡献率有所上升。

  消费方面,随着各项促消费政策继续显效,去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部分继续执行,今年在某些方面又增加了新的举措;汽车、燃料、家居等类商品保持高增长;地区性或局部消费增长点的推动明显,如上海世博园区建设及世博会开幕,带动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消费。这些都促进了消费的平稳快速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2%。

  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形势比较好,外贸进出口总额快速恢复。进出口总额1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1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8亿美元,增长52.7%。进出口相抵,顺差553亿美元。进口的增长一方面说明国内需求比较强劲,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虽然贸易顺差同比下降42.5%,但由于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升,按不变价计算,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点都大大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就业形势稳定结构改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1至6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38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1%,较去年同期增加69万人。

  农民工就业总量不断增加成为一大亮点。截至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民工人数1572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32万人,增长4.2%;比一季度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西部成为吸纳外出劳动力增长最快的地区。数据显示,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为10367万人,增长2.9%;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为2314万人,增长4.6%;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为2980万人,增长8.6%。

  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高

  国家、企业、个人的收入都稳定增加,这成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最突出的成果,也表明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高。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43350亿元,同比增长27.6%,而上年同期为下降2.4%。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宏观调控取得的积极成果,也是经济回升向好及企业效益提高的综合反映。同时,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也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的重要保障。

  今年1至6月份,全国24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111亿元,同比增长71.8%,而上年同期为大幅下降。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使固定资产保持较高增速,也有利于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就业和提高劳动者收入,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在财政转移力度加大和劳动报酬提高的支持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7元,增长10.2%,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增长7.5%。

  经济运行环境改善

  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之前,很多人预测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将延续上涨的态势,但实际情况却是,6月份CPI同比上涨2.9%,比上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既体现了宏观调控的前瞻性,也是平衡“保增长、调结构与防通胀”三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更是防止通胀预期演变成实际通胀的有力保障。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态势表明,管理通胀预期取得了明显成效,价格处于温和上涨区间,全年价格上涨总体也是温和可控的,国民经济运行环境改善。

  综合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态势说明,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是科学的、有力的、有效的,上半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实现全年的预期目标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下半年,要坚持搞好宏观调控,以稳定政策为主基调,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始终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我国经济将坚定不移地向着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进。

相关连接
没有相关石油产业
铁合金 更多>>
钨市连连看(8.4):钨市僵持观望
今日观察(0803):国内钼市继续上行 能否一…
2010年6月锆矿砂及其精矿进口统(按国别分…
2010年上半年铬系市场回顾与展望
2010年上半年铬系市场回顾与展望
ILUKA二季度季度生产报告及其2010年市场展…
三季度上涨价格对比(澳洲 南非 印尼 马达…
金属硅|福建省晶科硅业研发有限公司
冶金原料 更多>>
炭素年报|2009中国炭素市场大盘点
沪市轻薄料专用废钢铁行情稳中有跌
8月5日其他地区统料废钢价格
8月5日太原统料废钢价格
8月5日江阴市场热轧管坯价格行情
8月5日无锡市场热轧管坯价格行情
8月5日无锡市场连铸管坯价格行情
8月5日安阳统料废钢价格
有色金属 更多>>
8月4日英国金属导报MB钴价格行情
8月5日钴粉市场价格行情
8月5日氧化钴市场价格行情
8月5日氯化钴市场价格行情
8月5日钴精矿市场价格行情
美国3月锡消费量2,040吨 较上月增加1%
LME评述| 2010-8-5
8月5日国内镁合金价格
钢铁 更多>>
澳第三大矿商FMG对中方“倒戈
8月4日广州型材价格
8月4日广州无缝管价格
8月4日广州板材价格
8月4日广州带钢价格
8月4日广州线材价格
8月4日上海型材价格
8月4日上海热轧带钢价格
不锈钢 更多>>
6日天津316L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情…
6日天津304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情…
6日无锡316L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情…
6日无锡321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情…
6日沈阳316L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情…
6日无锡304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情…
6日温州TP316L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
6日温州TP304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
化工 更多>>
3月19日部分厂商甲醇报价
3月19日部分地区甲醇报价
3月18日亚洲甲醇市场收盘情况
3月18日欧美甲醇市场收盘情况
3月18日不饱和树脂市场行情动态
对苯二甲酸市场仍存压力
涤纶长丝获原料支撑 预计后市行情平稳
战略合作 | 诚聘英才 | 客户服务 |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行车路线
Copyright @ 2008 comela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亿览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394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15号中乐大厦3层301室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91800 传真:010-64892212
E-mail:comelan@comel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