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6日,摩根大通、高盛、花旗以及美国银行集团四家大型银行次第拉开了银行业发布三季度财报的帷幕。从已公布的季报来看,摩根大通及高盛投资银行业务的盈利情况为观望中的投资者带来了曙光,而各机构的商业银行业务仍然踯躅难行,向市场的乐观情绪投射了一片阴影。摩根大通中国首席执行官方方表示,金融市场的恢复是银行的投行业务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大银行业绩好转
在四大银行中,率先亮相的摩根大通以其出乎意料的亮丽业绩开了一个好头:当季销售收入达到288亿美元,同比大增79%,季度环比增加4%;净收入为36亿美元,同比大增6倍以上,环比上升32%。方方表示,三季度美国的投行业务明显复苏:摩根大通的投行业务实现了7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和19亿美元的净收入,同比分别大增逾85%和118%。全行销售收入中有大约四分之一即75亿美元来自投行业务,净收入中投行业务贡献更大,在36亿美元总额中占到了19亿美元。他认为,无论是从销售收入还是净盈利、盈利率等指标来看,三季度摩根大通的投行业务都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季度。
稍后出炉的高盛和花旗季报则参差不齐:高盛净收入为123.7亿美元,净利润为31.9亿美元,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回报率为21.4%,而2009年前9个月为19.2%;花旗的业绩表现虽好于分析师预期,但受仍在苦苦挣扎的零售业务影响,明显逊于竞争对手。花旗当季实现总收入204亿美元,仅盈利1.01亿美元。10月16日美国银行公布的业绩最为糟糕,未能延续上个季度的盈利势头,转为亏损。数据显示,该行净亏损达1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1.8亿美元。根据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肯尼斯·刘易斯的说法,导致三季度业绩恶化的并非核心业务,排除一次性因素的影响,银行收入获得了较好支撑。由于受到旗下美林公司业绩的提振,与去年同期199亿美元的运营收入相比,美国银行今年三季度运营收入同比增长32.6%,至264亿美元。
市场回暖是主因
总的来看,三季度银行业绩好于预期主要得益于在金融市场总体回暖形势下投行业务、交易业务和直接投资业务的支撑。方方表示,摩根大通三季度业绩表现大大超过市场预期以及前两季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随着市场的恢复、交易量的增加,投资银行盈利自然增多。其次,摩根大通所占市场份额在扩大。根据Dealogic的数据,该公司已连续3年蝉联全球股票和可转债发行榜榜首,所占份额已经从2007年的9.6%升至2008年的12.3%,再到2009年(截至10月11日)的14.2%。第三,该公司较早实现盈利受益于比较平衡的几个产品线,如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
从高盛的季报中也可以看出,其交易与直接投资业务成为支撑本季度表现明显好于去年同期的主要力量。报告显示,主要交易与直接投资业务净收入为100.3亿美元。其中,固定收益、外汇及商品部净收入为59.9亿美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的水平。这一结果体现了信用产品和按揭业务较处境艰难的2008年三季度有大幅上升。另外,股票部门净收入27.8亿美元,较2008年第三季度增长78%,原因是衍生品业务净收入较2008年第三季度显著增长和股票的强劲表现。
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尽管市场对银行三季度财报持乐观态度,但是不能否认风险的存在。从季报来看,一些银行的盈利水平已经恢复甚至高于危机前的水平。有分析人士开始担心银行并未从这轮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仍然还在沿袭过去高风险、高回报的经营模式。对此,方方表示应区别看待,因各家银行的经营模式各不相同。举例来说,摩根大通三季度盈利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中介业务,中介业务是传统的服务性业务,不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也不可能大起大落。这从三季度摩根大通销售收入288亿美元、净收入只有36亿美元,以及在本轮危机最困难之时一直保持盈利中可见一斑。
美国银行业面临的另一重风险是,尽管其恶化速度正在减慢,但是消费信贷引发的商业银行之困仍是横亘在亏损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即使是实现盈利的摩根大通,与投行业务盈利19亿美元相比,三季度来自按揭贷款和消费信贷部门的利润仅为700万美元,信用卡业务更是亏损7亿美元。因此,分析人士认为,在解读三季度财报时不应以实现盈利来判断银行业的健康程度,而应关注不良资产以及放款损失拨备等项目的改善情况。如摩根大通三季度已将消费信贷拨备提高20亿美元至315亿美元,以应对包括信用卡在内的各种消费坏账,表明摩根大通对近期消费增长预期仍不乐观。
此外,还有市场人士指出,投资者需要注意单一季度盈利可能仅仅是市场整体环境转好的表现,而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自身盈利能力的改善。因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低利率为银行提供了更高的利差收入,加上在资本市场活跃以及政府救助措施等有利因素共同作用下,当前银行大幅盈利不排除暂时性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