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参加“2009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矿业企业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开矿依旧面临着很大风险,其中包括众所周知的地缘政治风险,但更主要的是对资源的勘探风险。有地质勘测方面人士直言,有些企业的海外收矿类似于“赌石”。
海外收矿如“赌石”
“如果收的是真东西,开矿的风险还是不大的。”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峰表示,由于全球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发展的必然,但是走出去还缺乏足够的技术背景支持。现在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的并不是价格因素,毕竟价格风险是暂时的,更重要的是所收购的项目是否确实有矿藏。这两年来,西北有色作为海外收矿的技术服务提供商,业务量呈现几何性增长,可见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
持有这样论调的并非只是西北有色一家。一位有着多起海外矿权收购勘查经验的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如今有些中国企业急于海外收矿,在海外购买矿山简直像是在“赌石”。
“关键的问题在于时机。”上述人士表示,由于国外的地质勘查流程以及出具的地质数据与中国有着很大不同,这直接导致中国企业在拿到国外矿主提供的勘察数据时往往不能做出准确判断,需要国内的地勘机构对标的矿山做完整的地质勘查。而一套完整的地质勘查周期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持续半年的勘查期很有可能使中国企业与海外矿山项目失之交臂。这也就使得众多中资企业在购买海外项目时只能单纯凭借对方出具的勘测数据做出估值判断。
远离高风险地区
只能依据卖方提供的原始勘察数据直接限定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范围。
数据显示,国际矿业投资,尤其是风险勘探投资正在向低风险地区转移,投向澳大利亚、加拿大、南美部分社会稳定国家的资金占整个风险勘探投资的2/3,而像非洲等高风险地区的投资比例则出现下降。
安永全球矿产和金属行业的合伙人麦克·艾列特透露,在中国目前的对外矿业投资中,60%流向了澳大利亚,32%流向了加拿大,可见中国企业投资对矿产成熟领域的依赖。他认为,中国企业海外矿业并购最大的优势仍然还仅限于可以提供足够的现金支持,而在时机选择、控股权的坚持、协调股东及社区意见方面仍存在着很大欠缺。
中国矿业企业也表现出了向成熟的矿产国拓展业务的倾向。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傅学生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山东黄金将完成在美、加、澳几个传统矿产国的突破性布局。考虑到2003年曾经在委内瑞拉的投资遇到过阻碍,所以山东黄金今后的收购会规避那些政策、政治风险较大的国家。傅学生称,类似南美、非洲这样的矿产国家,政策随意性太大,地质勘查数据也不完备,开矿的风险太大;虽然澳大利亚政府最近几番表现出对中国投资的警惕,但公司依然乐于选择在成熟矿产国从勘探阶段就介入投资发展。
有意思的是,此次矿业大会上,来自刚果金、蒙古、尼日利亚等11个新型矿产国的部长集体向中国矿企“兜售”矿产资源,最常被强调的也是这些国家正在逐步完善的矿产勘察资料,以及稳定的政局。 国土部出手护航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或者经历的教训已经引起了国土资源部的重视。此前,国土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曾表示,矿业对外投资要认真研究国内和国外资源情况,降低企业投资的风险。至于如何降低风险,他表示首先要加强前期的调查和勘查,即技术先行。“这个矿到底有没有我们要搞清楚,以避免让前期的投资存在高风险”。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在大会间隙向记者透露,国土部今后将为计划“走出去”的矿业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支持。目前,国土部拥有专门的团队和有关专家,收集全球主要成矿区带的地质矿产信息,也包括当地的投资环境,这些信息将发布给国内的投资企业,便于他们选择项目,并进行投资决策。另外,还会协调有关金融机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他表示,单向的勘测技术国内都是具备的,国内企业缺乏的是运作经验和更为畅通广泛的信息平台。
此外,全球矿业企业并购整合广受关注。2008年全球矿业交易1600多项,价值1500多亿美元。今年矿业并购还将继续,矿业并购加剧了世界范围内铁矿石、铜矿、氧化铝及煤炭等资源的垄断程度,前期垄断程度较低的铅、锌、镍等行业集中度也快速提升,特别是大型跨国矿业公司并购整合,对矿产品采购渠道、矿产品价格及矿产品加工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认为,各国应互相开放市场,允许和支持其他国家矿业企业公平参加、相互投资,鼓励金融机构为矿业开发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密切矿业经贸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