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年底,都是光伏厂家的淡季,但今年各个厂家都是加班加点。从单晶硅厂、切片厂到电池片和组件厂,周末都没有休息的时候。”上海普罗新能源公司总裁史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即便是光伏产业最火的2007年,12月份开工的产能也只有50%。可想而知现在的局面是什么。”
从取消合同、订单下降、库存增加、开工不足、市值缩水,大厂放慢扩张速度,小厂或关门或休眠到全天24小时运转、“订单还多得做不完”,中国光伏产业出现戏剧性的吊诡。
2月1日,常熟阿斯特阳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对外高调宣布,计划在今年4月从820兆瓦扩产到1200兆瓦,产能增加50%。该企业去年8月才把产能从600兆瓦扩大到800兆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说,从2009年第四季度起,国内光伏企业重拾因金融危机而搁置的扩产计划。
老企业扩产的同时,新兴企业纷纷加快进入步伐。
2009年12月,全国各地上马的光伏产业不计其数。“蔬菜之乡”山东寿光也筹划打造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协议总投资40亿元;英利集团、京能集团、京仪集团等机构和北京市延庆县政府签订了总额为40亿元的产业项目投资协议,其中涉及太阳能光伏电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
短短一个月后,2010年,南京高新区1月29日与台湾中环集团旗下富阳[0.500.00%]光电签订“薄膜太阳能投资协议”,富阳光电将在高新区设立薄膜太阳能生产基地,总投资规模6亿美元,预计2015年总产能达到300兆瓦。
“现在新进来的企业更多,恒基伟业要打造500万千瓦的基地,汉能也要打造500万千瓦的基地,这种盲目乐观潜藏着很大的风险。”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2009年底,德国收紧市场的呼声很高,值得中国企业注意。
太阳能光伏产能新扩张
“1月底,太阳能光伏产业最大的事件莫过于德国政府的拟削减计划。”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告诉本刊记者。
在德国政府公布的最新太阳光电补助费率中,太阳能屋顶系统从4月1日起将下砍15%补助费率。规模较大的太阳能地面系统在7月1日实施新补助费率,但下砍幅度高达25%。
“目前,国内一半以上光伏产品的出口地集中在德国。”姜谦说。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则认为,德国市场补助费率的削减,将使市场供求产生新的变化。“从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新的产能扩张速度很厉害。通常启动的产能在一年左右就会释放出来。今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一批企业会遇到和2009年一样的困境。
高纪凡研究发现,中国光伏产业这些年一直是在供需波动中发展的,波动周期是24个月。
2006年第四季度起到2007年上半年,是第一次波动。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上半年,是第二波动期。现在又面临着新一轮波动。“这种波动,有市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和产业产能扩张周期有关。”高纪凡说。
他向本刊记者解释说,光伏市场是双向调控机制。在对待供求方面,政府看的是已经安装的量,投资人和企业看的是实际产能,企业总是提前准备扩张产能。这两者之间有12个月的时间差。产能扩张到产品下线时间一般是9个月,所以说新生的产能总是受到压力。
“就像现在来说,政府看到企业困难,启动了国内市场。中国市场已经大到支撑整个光伏行业的产能了吗?还远远没有,真正的安装量在全球市场上连5%都不到。但这导致了一些新兴企业和二三流企业想象性的市场利好,地方政府投资欲望和力度也在加大。”
李俊峰认为,尽管2009年形势比预期要好得多,但“两头在外”的局面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出口仍有98%。光伏产品的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的比重也在提高,2009年已占到40%~45%,对国外市场依赖度更高了。一旦国外市场政策进行调整,就会对我们造成冲击。
高纪凡认同这个说法,2008年底至2009年一季度,行业危机固然有金融危机造成的市场需求低迷原因,但主要还是西班牙政府停止市场补贴。
2009年全球总需求量比上年只增长了10个百分点,但中国光伏企业产能增长了100%。“老企业比如天合接近100%,英利、尚德等大企业增长都在60%~70%。”李俊峰告诉本刊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