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是企业能否赢得市场的制胜法宝。
多年来,由于技术落伍、设备老化、缺少研发实力,鄂钢苦苦挣扎于盈亏边缘,在竞争中处境维艰。
与武钢重组,改善了鄂钢的技术实力,更改变了鄂钢的命运。
利用重组机遇,鄂钢高点起跳,以冷轧薄板、宽厚板工程为契机,大力实施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成功改变了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局面,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利润稳步上升。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点金石,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魔术棒。鄂钢的新生,也让更多企业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力量。
金融危机之年,中国钢铁工业遭遇“极度深寒”。但在鄂东一隅,“老字号”国企鄂钢却走出一份精彩的行情图。
去年实现销售收入91.4亿元,利润3亿元,创下联合重组以来最好业绩。
进入2010年,鄂钢继续高开高走。仅元月份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利润1000万元。
难以想象的是,就在2004年,这家企业挣扎于盈亏临界点,全年利润仅2000万元。
5年间,依托与武钢的重组优势,鄂钢借力起跳,以技术为支撑点,走出了一条颇见成效的结构调整之路。
抢占高地,从做“馒头”到做“蛋糕”
岁末年初,好消息接踵而至。
潜心打造的4300mm宽厚板项目开始“接活”:桥梁钢成功中标安庆长江大桥。中国桥梁上,将第一次烙上“鄂钢造”。
冷轧锌板成功出口欧洲五国,开鄂钢板材产品出口之先河。1500mm冷轧薄板项目开始实现毛利。
高强度非调质易切削钢研制成功,并作为柴油(汽油)机发动连杆原材料,应用于东风康明斯、比亚迪等车型。
多重信息,传递出一个有底气的信号:鄂钢,已拥有自己的“双高”特优钢。 5年前,这一切还是难以企及的梦想。
由于历史原因,当年,鄂钢主导产品为棒、线等“大路货”,板材基本为零。
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异常脆弱。当时,因原料价格下降无法抵消钢材价格的下滑,鄂钢曾想过多种办法,但仍无法改变经营困局。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双高”产品达54%,2004年,武钢全年利润高达70亿元。
相距不过50公里,差距却是千万里。武钢厚实的技术优势,令鄂钢羡慕不已。
改变,开始于2005年。这年1月,鄂钢牵手武钢,正式成为“国家队”的一员。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鄂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技术为支撑,高点起跳。
10亿元的冷轧薄板项目,是第一个起跳点。这个项目年产冷轧薄板、热镀锌板60万吨,产品定位建筑板和家电板。
2007年,项目顺利投产,鄂钢结束了没有板材的历史。
鄂钢高点起跳,武钢鼎力支持。
2006年4月,总投资30亿元、集当代宽厚板轧制最先进技术的4300mm宽厚板项目在鄂钢上马。作为重组后投资额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项目,鄂钢视其为“希望工程”。
武钢研究院鄂钢分院成立,武钢积淀多年的科技创新模式,成功植入鄂钢体内。
2009年,为之配套的2200m3高炉、120t转炉、260m2烧结、6m焦炉等一大批技术改造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当年4月,宽厚板成功轧制出第一块合格钢板。3个月后,8个系列15个品种钢完成试制。
眼下,鄂钢制造的桥梁钢已成功打入市场,容器钢进入认证,高层建筑用钢开始生产……年底,所有品种钢都将实现生产。
宽厚板投产,彻底改变了鄂钢的发展模式:这家“老字号”第一次走上了生产品种钢与规模产量相结合之路。
武钢研究院鄂钢分院院长熊玉彰告诉记者,到“十一五”末,鄂钢将完成从普钢到特优钢的历史性转身,有能力跻身中国钢铁一流企业行列。
技术创新,老产品盘出新优势
说起老鄂钢,经销商有句话:只顾埋头走路,从不抬头看路。
言外之意,不注重产销衔接,致使产品竞争力缺乏。
比如,重组前,鄂钢也能生产优质碳素钢、低合金钢、合金结构钢等钢种。但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竞争力。
完成重组后,鄂钢先后启动“成本效益年”、“质量效益年”、“品种效益年”,成本、质量、品种三举齐下,提升产品竞争力。
内行人知道,电炉炼钢成本高出转炉炼钢。在鄂钢,两者的吨钢冶炼成本相差几百元。
过去,片面追求产量,鄂钢很少细算,工序成本无形中上升很多。
坚持效益挂帅,鄂钢精打细算,能在转炉炼的,决不放在成本高的电炉,让转炉钢“由普转优”。
热轧窄带钢,过去一直在电炉冶炼生产,成本高。鄂钢自主创新,通过工艺优化,改为转炉生产。不仅吨钢成本下降几百元,而且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工艺的优化,使产品竞争力增强。热轧窄带钢之后,鄂钢又重点开发了碳结带钢、锰系窄带钢、VN钢筋等一系列高品质的转炉钢。
如今,转炉优钢由过去几乎没有提高至近30%。熊玉彰算了笔账,与炼棒材相比,每吨增效100元。
腾出来的电炉空间,鄂钢则用来冶炼附加值更高的特钢。
为优化结构,鄂钢技术中心潜心研究新工艺,开发出高附加值的轴承钢、汽车齿轮钢,专供高端用户需求。
如今,鄂钢电炉特钢比已由2004年的18.8﹪,提高到81.6﹪。
强大的技术支撑,先进的工艺水平,让鄂钢传统产品焕发新的竞争力。
去年前11个月,鄂钢技术中心完成28个新品种的试制,新产品试制量达10.4吨,其中,棒线带等传统产品的新品达9万吨,创毛利润3000万元。
降低成本,从“干毛巾”中拧出水来
牢牢控制吨铁冶炼成本,全年平均吨铁成本居全国冶金行业前三甲。
金融危机之年,钢铁市场风云变幻,鄂钢的这项指标,令许多一流企业羡慕不已。
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鄂钢在激烈竞争中的艰难选择。
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风暴让鄂钢陷入亏损的边缘:原有的优势品种线材和螺纹钢等建筑用材价格出现倒挂。
这让鄂钢人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劣势和优势:鄂钢与武钢重组4年来,竞争能力得到提升。但鄂钢抗风险的能力还不强,盈利能力还较弱,遇到钢铁市场急剧变化时,生存与发展就面临挑战。
怎么办?鄂钢总经理孙文东说:我们不能左右市场,但我们能左右自己的品种、质量和成本。
铁成本,占整个钢铁成本一半以上。鄂钢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紧贴市场采购,盘活库存物资,优化库存结构。“采购价格不高于当期市场价、不高于行业平均价、不高于预算价”,千方百计降低采购成本。
年终盘点,仅大宗原燃料,较之预算,全年降低2700万元。
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拓宽降低吨铁成本的领域,是鄂钢的制胜法宝。
2008年下半年开始,钢铁市场急剧震荡,为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鄂钢改进工艺,用VN合金代替NB铁进行批量生产。不仅产品质量稳定,还使吨钢成本下降约30元。
从“干毛巾”中拧出水来,鄂钢充分利用各类余热余能,以循环经济拓宽降本增效新视角。
他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瓦斯泥、除尘灰、污泥、氧化铁等含铁废弃物,全部经过处理回收,作为炼钢和烧结原料。
在武钢支持下,鄂钢先后投资8.5亿元,完成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项目73项,实现了工业用水、煤气、含铁尘泥、除尘灰、钢渣等内部循环。其中工业水重复率达96%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