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定价体系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市场才是最终的决定力量。最新的消息显示,矿山口中似乎已“板上钉钉”的季度定价公式,实际上在国内仍然尚未稳固。
记者从国内多家钢企了解到,目前我国钢企与矿山博弈的焦点,除了最终结算价格外,还包括季度定价公式本身。
公式并非想像中稳固
“三季度的矿价还在谈,目前已经有钢企提出,到底按照上一季度现货均价算,还是转而按照三季度均价算的问题。”一家年产量排名前三的国有钢企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尽管传言日韩已接受矿山三季度定价,但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仍然没有达成协议。
消息显示,对于钢厂而言,预先支付的提货价“不是问题”,每个船期的价格都可能有所不同,关键在于结算价格,而到底是按照原有公式给予一定程度的折让,还是连公式都干脆修改,这些都已经纳入中方企业和矿山之间的讨价还价范围。
按照原有的季度定价公式,协议价滞后于现货市场一个月。即,三季度铁矿石价格将按照3-5月中国地区的铁矿石现货均价计算,核算之后超过140美元/吨。但目前,现货矿价已经跌至125美元/吨。
与此同时,中国钢材市场已经连续下跌了2个多月,部分品种已经跌破成本线。比之经营更加灵活的小钢企,大、中型钢企的经营形势更困难。
“二季度的报价之所以比较顺利地执行,是因为当时市场好,钢厂还可以消化。现在都快活不下去了,怎么可能接受?”首钢集团内部人士表示,任何商业行为都应该基于合作双方能够共同生存的原则,一方如果已经出现亏损,合作就不可能继续下去。而从矿山角度考虑,“矿山的目的不是逼死钢厂”,用适当让步巩固客户关系,亦是客观需要。
“一旦钢材市场低迷,成本无法向下游传导,价格博弈就必然出现,钢厂不会那么顺利执行。也就是说,现在看上去透明的季度定价公式,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稳固。”知情人士透露。
三季度矿价仍未确定
如果季度定价公式亦有修改可能,那么对于三季度中国钢铁行业整体盈利形势的估算,就可能面临重要修改。
目前,基于矿山季度定价公式产生的“高矿价”和“低钢价”两个因素是市场判断钢铁行业盈利将在三季度达到最低点的基本逻辑。钢铁板块的集体低估值也已经反映了这种悲观预期。但若定价公式出现松动,钢企的压力将在很大程度上释放,行业盈利前景也很可能获得反转机会。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目前华东某大型钢企的7月份提货价格约在1200元/吨(含税),这与目前的现货价格相差大约200元/吨。若按照二季度的铁矿石进口量1.544亿吨,其中约50%为协议矿计算,目前,坚持执行长协合同的钢厂将在三季度多支付超过百亿元的矿石成本。对钢企来说,是否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折让,关系到行业是否在三季度陷入全面亏损。
据悉,对于最终的定价,国内大钢厂还将视宝钢的谈判结果而定。而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上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季度矿价“仍未确定”。他同时强调,宝钢会坚持履行长协合同,不会转向现货市场。
比起尚在胶着之中的大钢企,中小钢厂则灵活得多。上周,河北一家规模中等的民营钢厂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该公司与三大矿山均有协议矿量,但一旦与财务模型相悖,钢厂肯定会更多购买现货矿。“对我们来说,只要不是矿山已经发船的货临时说不要,其他的都不算违约。没有钢厂能一直忍受亏本生意。”该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