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9632万吨,同比增长18.9%,而集装箱吞吐量达6870.1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了22.3%;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连续攀升,从2009年底的995.94点,至今年7月9日已上扬到1184.91点。与运价恢复性上涨同步,中国至大洋洲、东南亚、南非、南美航线货量快速回升,特别是中国至欧洲、地中海、美国等远洋干线频频爆舱,货箱装载率均保持在90%以上。
但同时,运送煤炭、铁矿石等初级原材料的干散货海运市场运价不断下跌,权威的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跌破2000点,创下14个月来新低。
贸易回暖快速传导到集装箱班轮业,前5个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增18%
中国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1—6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548.8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了43.1%。至6月份,中国月度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刷新了2008年7月的历史纪录,创历史新高。
贸易回暖快速传导到集装箱班轮业,一季度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逆势走强,突破了传统淡季的市场平静。2月份春节前,集装箱货量便开始节节攀高,欧美等远洋航线持续爆舱,所有航班满舱出运,呈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班轮市场最抢眼的一幕;3月份在中国集装箱班轮出口货量回升的带动下,美国港口开始走出了危机以来的严重下滑。
在出口运输需求的回升中,4月起,各大班轮公司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低迷期封航、闲置的运力进入集中释放的高峰。至6月底,仅中国至欧洲航线投入运力已达300艘共225万标准箱,较年初大幅增长了近10%。虽然运力投放加速,但在中国出口货量的强劲恢复支撑下,中国至欧洲及地中海航线、大洋洲航线运价指数都曾创下自2007年以来的新高。
与此同时,集装箱班轮市场复苏带动了中国港口吞吐量重新迎来双位数增长,今年前5个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14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8%,首次达到并略超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同期水平。而伴随中欧、中美、中国东南亚等航线市场旺盛火爆,载货集装箱用量迅速增加,港口货箱紧缺,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班轮运输快速复苏后的市场景象。
大宗货物需求较快得到抑制,原油、铁矿石、煤炭进口放缓
在全球经济呈现复苏格局与退出政策分化的格局下,干散货运输与集装箱出口运输形成一强一弱的分化走势。上半年以来,铁矿石、煤炭和粮食等三种大宗干散货海运量表现为前高后低。从第一季度稳步上升后,4—6月,全球铁矿石海运总量达2.39亿吨,同比增长了7.9%。其中,4、5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分别达到了5533万吨和5190万吨。
与此同时,煤炭、谷物海运需求保持稳定,5月我国煤炭出口还创下了今年以来最大的单月出口增幅。在中国因素的带动下,5月26日,BDI在经历金融危机跌入低谷近12个月后,再次攀升至历史性的高点4209点,与2009年第二季度基本持平。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推进,淘汰高耗能产业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导向,大宗货物需求较快地得到抑制。6月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同比下降15%,与去年原油、铁矿石、煤炭三大货种运量占整个外贸总量超过50%形成明显反差的是,随着上述货物进口放缓,港口外贸增速首次出现了低于内贸的局面,这一方面显现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初步成效,同时也由于市场运力供给有所放大与货量需求减少,在“一增一减”形成的较大落差下,BDI连续下跌,从5月26日的4206点开始下跌,至6月底已经接近1910点,下跌幅度超过50%。
国际贸易存在不稳定因素,下半年航运高增长恐难持续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远、中海等大型骨干航运企业积极实施主要干线船舶低速航行等举措,节能减排,吸纳运力,并与各大班轮公司理性协同、高度契合,共同携手努力,有效遏制了全球主干航线班轮运力过剩势头。随着班轮市场复苏趋势的确立,中远、中海、长荣、地中海航运等班轮公司抓住货量快速上升的时机,通过恢复、增辟航线,纷纷调派船舶投入中国至欧、美、大洋洲等主要远洋干线。至6月底,中国至欧洲航线的有效运力规模已超过去年同期水平的7.77%;而提前进入旺季的中国至美国航线则在班轮公司有效把握运力释放节奏下,新增运力得以逐步消化。
随着复苏带来的运价上行,上半年各大班轮公司已经走出危机低谷中的全行业亏损。中远集团近期对外宣布,上半年利润增长将达60亿元。据了解,中远、中海等航运集团麾下的集装箱班轮主营板块上半年都已扭亏为盈。同时,中远集团还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今年5月,中远顺利完成了一笔海外大投资,以43亿欧元获得了希腊最大的港口——比雷埃夫斯港的35年特许经营权。
已经走过复苏第一波的中国航运业,在世界经济处于后危机时期的剧烈动荡和政策调整期中,国际贸易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运力过剩仍然是航运业面临的难题。下半年,受外贸出口增速可能放缓,集装箱班轮运输高增长将难以持续,而在“有保有压”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大宗货物需求也将放缓,除铁矿石可能出现负增长外,政策效应也将使煤炭需求从高位回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