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CPI同比上涨3.6%。
这一创下23个月以来新高的数据意味着,我国“负利率”的局面已维持8个月。即便是在19日央行宣布加息后,CPI涨幅也依然高于2.50%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3.25%的2年期存款利率。
加息通道是否已经开启?业内看法不一。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昨天表示,9月份CPI的上涨主要原因还是两个方面,即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后者占到CPI同比涨幅的60%多。新涨价因素的影响主要来源于食品价格的上涨和居住价格的上涨,这两个因素贡献了90%。
此前市场多认为,9月份物价会见顶回落。而在数据发布之后,很多机构都调高了对10月份CPI的预测数值,有判断认为可能突破4%。
盛来运表示,四季度物价既有上行的压力,也有下行的因素,综合来看,如果后期宏观调控管理得当,完成全年的通胀目标是有可能的。
9月份CPI同比上涨3.6%,但是食品价格指数上涨是8%。
“9月份主要是受前期天气的影响,从而导致蔬菜、鸡蛋、猪肉等食品生产、运输受限,价格继续上涨;同时近期国际市场进口大豆、食糖等价格上涨也推动了国内食品价格上涨。”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告诉记者。
中国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告诉记者,四季度食品价格可能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速;在美元贬值的刺激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给国内原材料价格带来压力;此外国内人力资本上涨也是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熊鹏则认为,随着灾害性天气、产出缺口和工业品供给等多重通胀决定因素的影响逐步减弱,年内通胀压力或已见顶,四季度CPI将平缓回落。
周景彤认为:“我国流动性充裕的局面没有改变,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可能更多地从保增长调整到防通胀目标上来。”
瑞信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也认为,现在宏观经济的确面临两难,一方面是全球面临复苏压力,而另一方面国内房产调控正在施行,民间投资不如往常,但还要抵御高涨的通胀预期。两害取其轻,还是应将防通胀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有专家提出,央行近三年来的首次加息举措则意味着货币政策进入拐点,中国将进入加息周期。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近日在上海表示,自己并不认同市场上有关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的观点,此次加息可视为强化管理通胀预期的信号。
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此次加息体现了监管层对经济基本面的信心。
昨天公布的GDP等核心数据也印证了这样的判断。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通胀压力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中国也因此面临着多次加息的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明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可能会比今年严峻,不但外部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减弱,而且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相机抉择难度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