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试图让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回归传统。
10月29日,在中钢协第四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上,常务副会长罗冰生称,下一个年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目前已经开始,供需双方正在接洽当中。不过,关于铁矿石谈判的进展、内容等细节问题,罗冰生一概未予评述。
“这个消息让我们有点意外。但的确,现在到了确定明年一季度价格的时候了。”11月1日曾节胜说。这几乎是中国钢铁业对中钢协此番表态的共同反应,因为,在多数人的记忆中,铁矿石谈判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2010年初,由于中方坚持“中国模式”,年度铁矿石谈判最终无果而终。在今年4月开始的新年度中,三大国际矿商已经打破了传统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模式,将之改成了“季度定价”模式,之后,又进一步发展为“指数定价”。
事实上,铁矿石定价机制的“金融化”,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不可阻挡的趋势。原宝钢铁矿石谈判首席代表、上海兆信恒投资公司董事长刘永顺指出,“更多的资本,将流向铁矿石这个金融化程度较低又可以创造巨大效益的领域,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
而五矿商会会长徐旭则指出,只有将国产和海外权益铁矿石自给率提高到70%以上,中方才能真正掌握话语权。
中方再求主动
但对于中钢协而言,回归传统,似乎才是最好的选择。
据本报记者此前采访了解,虽然2010年初的铁矿石谈判最终未能修成正果,但中钢协一直和国外铁矿石供应商保持沟通,希望双方能达成“新的铁矿石定价模式”。
对于今年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扮演“代言人”角色的中钢协,其首要的任务是,保证中国钢厂获得一定的利润空间。
据申银万国统计,前三季度,33家钢铁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约9550亿元,同比增长33.89%,净利润约240.05亿元,同比增长525.04%,其中,仅韶钢松山、华菱钢铁出现亏损。
不过,仅从第三季度来看,由于需求回落,钢价持续走低,钢企的净利润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以宝钢股份为例,2010年前三季度,其合计实现净利润106.02亿元,同比增长186.15%,但第三季度,其仅实现净利润25.51亿元,同比下降15.96%。而鞍钢股份第三季甚至亏损了1.78亿元。
在拿到2010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后,中钢协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钢铁业仍“面临钢材价格大幅下滑和原料成本高企的双重挤压”。
在“季度定价”成为主流之后,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均价为122美元/吨,同比上涨了56.3%。而国际矿商却因此创下了历史最好财务纪录。以淡水河谷为例,其第三季度总体营业收入为145亿美元,同比增长19.6%,环比增长46%。
不过,宝钢股份总经理马国强,对于未来却相对乐观。11月1日,马国强表示:“铁矿石谈判取决于供需的变化,未来,铁矿石将逐渐供过于求,对钢铁企业将越来越有利。”
金融化挑战
不过,马国强没有谈及的是,铁矿石交易的金融化趋势。
“今天的季度价模式,的确存在问题,但目前矿商也好、钢企也好,都找不出来一个更好的办法。”刘永顺指出,铁矿石指数化金融化是世界大宗商品的发展趋势,如果中方有准备、有能力,2010年初就不会被迫接受指数化定价了。
从2009年4月至今,已有新加坡交易所、伦敦结算所、芝加哥交易所、美国洲际交易所等4家交易所,为铁矿石掉期提供结算服务。
据新加坡交易所结算与商品部助理副总裁陈世亮介绍,铁矿石掉期交易合同,主要用来套期保值,参与者起初很少,每月大概只有30万吨。不过,截至今年2季度,结算量已经增加到每月500多万吨。“成长非常好。我们现在有约240个客户,大部分是亚洲公司,民营钢厂、贸易商、船运公司、船运基金,其它20%用户来自于欧洲。”
当然,并非所有国际矿商都是铁矿石交易“金融化”的积极推动者。
五矿商会会长徐旭称:“今后的铁矿石定价模式,还需要通过供需双方的博弈才能形成。三大矿山之间并不是铁板一块,也是各有各的打算。”
9月,在先后拜访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大矿商后,徐旭得出了如下结论:必和必拓希望尽快将铁矿石金融化,成为交易所产品,“思路非常清楚”。力拓则更希望维持现行的“季度定价机制”,并不急于改变。而淡水河谷,则极力维护目前的机制,并致力于降低自身高昂的海运成本,以便与澳矿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