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G20)首尔峰会前夕,美国启动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暗潮再次涌动。中国如何汲取前人的教训?
周小川近日表示,针对入境“热钱”,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也就是说,短期投机性资金如果流入,通过这一措施把它放进“池子”里,而不会任之泛滥到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中去。等它需撤退时,将其从“池子”里放出,让它走。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池子”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发广泛讨论。
有观点认为,相对于房地产和农产品市场,目前将“热钱”圈在股市中“安全系数”更高。可以让热钱留在香港,进入A股市场,央行用货币政策等手段吸收对冲,或加强监管。
有银行界人士则认为,“池子”或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以对冲短期投机性资金。
筑池何处?股市?
本月初,美联储宣布了新一轮量化宽松方案。
量化宽松政策必将导致美元贬值,因此,跨境资金流入包括中国在内新兴市场的趋势更加明显。
美国从1980年起开始逼迫日元升值,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从1美元兑换约240日元,一路升值到1989年初的1美元兑换80多日元。
得益于一升一贬,巨量美元资本流入日本,其结果是1987年至1989年之间日本房价、股价飙升,引发巨大资产泡沫。但从1990年起,由于美元资本大量抽逃,日本资产泡沫开始破裂。
眼下,世人担心世界经济似乎又离货币战更近一步。
周小川的表态显示了中国誓保实体经济不受“打搅”的决心。
对于“筑池”如何考量,一些业内人士用起了排除法。
在“二次调控”深入之际,楼市料难成为选择。而多种农产品价格上涨再次触动了CPI可能再升的预期神经。
花旗中国研究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存“热钱”的池子可能会是一组措施:让热钱留在香港、进入A股市场、央行用货币政策等手段吸收对冲,或加强监管。
沈明高的说法实则代表了业内对于资本市场走向的一种观点。
上周五,沪深股市双双出现1%以上的涨幅。上证综指站稳3100点整数位。沪深两市分别成交2754亿元和1860亿元,总量超过4600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明显放大。
当天下午,各大股吧更是对周小川的表态各抒己见,认为股池才是吸纳热钱的好地方。
然而,中国绝不想为虚假泡沫埋单。
对于股市能否起到套住热钱的“缰绳”作用观点不一。
工商银行投行部副处长史晨昱表示,这个“池子”应该是能对冲短期投机性资金的一种投资品。“中国加息后,套利资金流入规模将更加庞大,我猜测,这种投资品更可能是一种利率或汇率衍生产品。”
财经专家高志凯表示,允许外部资金流入并投入到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时候,可以设立一个所谓的“池子”,确定是专款专用,流入的量和最后退出的时间、方式以及兑款的方式等,都可以事先有一个确定。
不管“池子”会以何种方式实现,但这一概念仍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新一轮量化宽松带来的副作用不容忽视,各国都需要开始考虑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缓解其产生的影响。
“美元是一种国际性货币,是储备货币,其不仅有储备目的,全球相当多的大宗商品交易都用美元,投资和金融市场的交易也使用美元。因此问题在于,一项政策对于美国本土也许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从全球角度来讲则不一定是优化选择,可能会产生其他副作用。”周小川认为。
流动性泛滥再度来袭,一方面是人民币升值压力,一方面是物价上涨压力,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面临挑战。
9月份CPI同比上涨3.6%。这一创下23个月以来新高的数据意味着,即便是在央行宣布加息后,CPI涨幅也依然高于2.50%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3.25%的2年期存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近日指出,不能让长期的负利率侵蚀居民储蓄资产。
对于美国量化宽松会引发外资流入他则认为,央行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适度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与近期历次报告相比,这是央行首次作出“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的表述。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表述的背后,体现出央行政策更加侧重考虑管理通胀与流动性压力。
包括世行在内的多家机构都建议中国再度加息,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指出,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应该执行较为稳健和收紧的政策,但流动性泛滥会使政策调整受到很多牵制,产生新的金融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