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已与交通银行开展了缴税通业务合作,通过进行电子缴税,既能简化办税流程,减少了到银行缴税和给税务机关返票的环节,又能提高办事效率,杜绝了因税票印章不全、税票丢失等现象的发生]
10月31日,太钢集团与山西美锦钢铁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的具体合作方式是美锦钢铁委托太钢集团临钢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这只是太钢集团大规模整合省内钢铁企业的序曲。《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力争到2015年,太钢集团钢铁生产规模达到3000万吨以上,使太钢集团产能占山西全省钢铁产能由目前的25%提高到75%以上。
“太钢已经在产业链建设上迈出了一定的步伐,我们有信心和决心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实现这一目标。”太钢集团一位高层表示。
“十二五”大扩张 今年上半年,太钢集团产钢497万吨,同比增长5.9%。其中不锈钢141万吨,同比增长20.6%。同期,集团实现营收568亿元,同比增长41.8%。
太钢集团预计,2010年全年有望产钢970万吨,其中不锈钢275万吨;实现营收1110亿元。
太钢集团上述高层表示,集团“十二五”规划基本已经制定完毕,“十二五”期间,集团将坚持做强主业、多元发展、延伸发展,预计到“十二五”末,营业收入翻一番,达到2000亿元以上,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
这家企业在做强主业方面,将加快以不锈钢为主的特钢精品基地建设,确保钢铁主业规划收入1000亿元以上。并实施不锈钢无缝钢管、精密带钢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链。
同时,太钢集团将加快自有矿山建设,推进煤钢深度合作,提高钢铁主业的抵御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在多元发展方面,将建设山西省内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实现规划收入300亿元以上。而在延伸发展方面,将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规划收入200亿元以上。向材料制造和高端“智”造挺进,实现“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
在上下游产业链方面,太钢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在上游产业链,除了积极开发建设自有矿山,还将积极通过海外投资,获取更多的铁矿石、铬、镍等资源,使太钢铬、镍自给率达到50%以上,并在“十二五”末实现每年为太钢增加1500万吨以上权益矿。
节能减排大幅投入
钢铁行业是国家节能减排重点监督的行业,今年9月份以来,为了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多个钢铁大省开始对钢铁行业进行限电限产,许多公司被迫减产甚至停产。
太钢集团上述高层表示,集团已于去年提前超额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各项节能指标,所以此次拉闸限电对太钢没有任何的负面影响。
在他看来,钢铁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节能减排监督的重要行业,为此从2000年以来,太钢投资60多亿元实施了100多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
其中,28项世界最新节能环保科技成果在太钢率先使用和系统集成,69项节能环保技术和工艺直接惠及城市社区。包括高炉煤气干法除尘、高炉煤气余压发电、焦炉干熄焦装置、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饱和蒸汽回收发电等一批节能降耗项目,这些项目年发电量12亿度,相当于节约48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10万吨。
2009年,太钢集团吨钢综合能耗559千克,万元产值能耗630千克标煤,吨钢耗新水2.2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0.49千克,吨钢SO2排放1.07千克,余热、余压发电量占年用电量的23%,二次能源回收占年消耗能源总量的45%。节能减排项目每年可增加产值16.7亿元,增加效益5.5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太钢集团的吨钢综合能耗为551千克,是国内行业先进水平,也是世界钢铁行业先进水平。
太钢集团上述高层表示,预计未来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仍有一定的下降空间。在“十二五”规划中,太钢集团对各项节能环保指标提出新的目标:到“十二五”末,吨钢综合能耗降低5%;吨钢新水消耗降低20%;吨钢SO2排放量减少50%;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在能耗相应比例的降幅下,太钢将通过持续优化钢铁生产流程、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实现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发挥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绿化美化的“四大功能”,努力实现成本不增加。
大扩张背后的资金支持
对于这家中国最大的不锈钢企业来说,如果要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太钢集团表示,在联合重组过程中,集团不仅希望获得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希望在合规性完善方面得到支持,也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太钢兼并重组省内钢铁企业项目上,给予兼并重组专项融资政策支持。
截至目前,这家企业在生产经营周转资金和项目投资建设资金等方面,获得了包括交通银行在内的各银行流动资金借款、项目借款等的大力支持。
不仅如此,太钢已与交通银行开展了缴税通业务合作,通过进行电子缴税,既能简化办税流程,减少了到银行缴税和给税务机关返票的环节,又能提高办事效率,杜绝了因税票印章不全、税票丢失等现象的发生。
交通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也表示将在提供传统业务支持的前提下,依据钢铁行业特点,积极创新开发新产品,在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合作力度,实现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