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连续第三周向市场净投放资金已成定局。受此影响,脱离"月末魔咒"后的流动性开始渐趋宽松,银行间货币回购利率尽管未能大幅下行,但需求锐减导致1日成交总量萎缩至上一日的七成余。
对此,分析人士称,公开市场缩量、维稳的背后,恰是央行等监管部门密切关注通胀形势,在辅以行政调控的同时,货币政策“以静制动”的体现。他表示,“地量”意味着利率持稳,央行提升基准利率的时点亦将推后。
央行12月1日公告称,今日将招标10亿元3个月期央票,数量刷新了2007年11月以来的3年新低。如果今日继续暂停正回购操作,加上周二(11月30日)的10亿元1年期品种,本周(11月29日-12月3日)400亿元到期资金仅能对冲掉20亿元,并将实现380亿元的资金净投放。
由央行主导的公开市场操作,为何近几周屡现央票大幅缩量所致的“被动”净投放态势?有观点认为,央票发行陷入困境缘于一、二级市场利差过大,尤其是1年期央票现券利率与1年期基准利率之间的“鸿沟”日益拉大。而现券利率居高不下、发行利率上行乏力,导致了流动性回收任务遇阻,因此需要通过加息缩小利差。
对此,受访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尽管年内加息的可能性难以完全排除,但上述“鸿沟”产生的根源并不仅仅在于央票利率或基准利率本身,其更直接的导火索应该是11月22日-26日那周流动性紧态突然加剧,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连续大幅走高,导致包括央票、国债等在内的债券品种收益率全线上行。简单说,正是因为资金面的突然趋紧,使得央票现券收益率“非理性”飙升,进而导致利差拉大。
实际上,昨日资金压力趋缓,已带动现券收益率小幅回落。央行为保证年末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安全,继续通过公开市场等手段大力回笼资金的必要性已大为减弱。
很明显,11月中下旬乍现的“缺钱”高峰已基本过去,多数机构也提前备好了头寸,资金价格再度疯涨的基础已不存在。再加上年底巨额财政存款释放、央行减弱回笼力度、物价行政调控的深入与扩展、通胀治理渐现成效等因素的逐一兑现,央票一、二级市场利差缺口也将随之收窄,央行通过一步到位提升央票发行利率差甚至加息等方式,去“弥合”利差倒挂的必要性将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