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五大发电集团主营发电业务大部分亏损,尤其是火电业务全面亏损。因此有观点认为,煤电价格长期“顶牛”及电价改革滞后导致“火电越发越亏”,破解之道仍是推动市场化电力改革。(据12月8日新华社电)
有这样一种奇特的“责任推卸循环”现象:煤电价格谈判中,面对发电企业的亏损抱怨,煤炭企业认为这不是电煤价格过高所致,而是发电企业自身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造成的;发电企业认为,一头是电煤价格上扬、一头是上网电价基本没有上调空间,焉能不亏;电网企业则认为,上网电价微调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提高销售电价“传递成本”才能弥补自己的损失。
按照某种简单的逻辑,似乎只要终端电价上涨就能解决问题。而实际上,终端电价一涨,煤炭企业的成本又提高,必然导致下一轮恶性循环的开始。也就是说,不仅这种涨价是无效的,而且因为电力价格牵涉全社会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成本,最终还可能导致过大的不可预测“连锁反应”出现。
这种僵局,不禁让人想起了管理学中的“米格25效应”:前苏联曾研制和生产过一种型号为米格25的喷气式战斗机,当时这种飞机因其优越性能广受世界各国青睐,实际上,米格25战斗机使用的大部分零部件与同期美国战机相比要落后得多。
“米格25”的秘密,在于整体设计时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正是这种组合协调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实际上,中国电力[1.58 -2.47%]价格涉及的相关行业内部及相互之间关系何尝不是如此:进口电煤价格低于国内电煤价格,是否说明煤炭企业自身降低成本还有一定工作可作?与国际同行业相比中国发电企业能耗过高,是否说明了集约型生产方面还有潜力可挖?不断被社会关注的供电企业设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员工高工资、关联企业交易等问题,是否也说明了电网企业降低成本的空间?
由此可见,如果进行电价改革,需要注重“米格25效应”,在内部挖潜上多下工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