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市场经过回调,目前已开始出现新一轮上涨迹象。未来数月,粮食、肉禽、蔬菜、油脂,工业品价格可能再次轮番上涨,不断挑战政策容忍底线,价格主管部门还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为遏制物价上涨、稳定物价,11月20日“国16条”出台,各具体执行部门采取了重点储备物资投放、打击市场囤积炒作,发放临时生活补助等措施。并且,最为严厉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也已启动,但在国际商品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其负面作用也开始显现:一些进口商品内外价差倒挂,企业生产积极性下降等。
近日,就有媒体报道相关部门颁布豆油限价令后,压榨企业因进口大豆亏损被迫停产。虽然发改委网站对此专门刊文称报道严重失实,但随后当事媒体又发布声明称有数据、文字和录音作为物证,内容属实。一时间,食用油企业是否陷入停产困境一事显得扑朔迷离。
姑且不论报道失实与否,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对抗过程中,如果价格长期扭曲,对实体经济和产业的挫伤在所难免。而且历史上也多次上演。比如,2004年国外铜市反向套利和2005年的国储铜事件,2007年油脂企业迫于发改委豆油限价令,对豆粕提价,结果猪肉暴涨,引发民众物价恐慌和央行一连串货币紧缩。2010年6月,煤炭限价令后,煤炭企业供货数量、质量也大打折扣。
上周末,发改委答记者问“如果物价继续上涨,政府是否会进一步加大调控市场稳定价格的力度?”时表示,“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切实抓好国发40号文件的落实工作”,“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控制物价较快上涨的根本性措施”,暗示行政措施已出台到位,后续调控工作主要是由央行货币政策进行主导。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2011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是2008年11月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之后,首次回归“稳健”。随后央行表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
数据显示,11月份M2同比增长19.46%,达到71.03万亿元。为了对冲流动性,今年以来,央行以6次宣布上调准备金率和1次加息。
但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进行常规性的加息和准备金收紧,政策效果体现需要一个累计过程,除非收缩力度非常大,否则短期很难改变物价上涨趋势。因为在持续负利率情况下,市场各方都不愿意持有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和乘数效应大大增加,而这又将进一步诱发通胀加速上行。政府未来不可避免地将会动用价格工具。
从时间窗口分析,考虑到11月份中国较好的工业生产、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基础,以及春节前南方制作腊肉集中增加猪肉需求,冬季蔬菜供应不便等问题,若行政措施控制不住物价,春节前央行很有可能再有紧缩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