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3日的首钢石景山厂区显得异常安静,往常在厂区内繁忙运行的小火车静静地停在铁轨上,炼铁厂几座高炉沉默的矗立。就在今天,首钢位于北京石景山的钢铁生产全部停止。这意味着首钢履行承诺,胜利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搬迁调整的历史任务。不久后,长安街西延长线将延伸进入首钢老厂区,这片钢花铁焰整整燃放了91年的工业重地将成为京西新的文化休闲地。而首钢,也将翻开发展篇章中新的一页。
走向海洋,背负起做强钢铁的历史选择
早在1917年,孙中山先生就曾在其亲笔撰写的《建国方略》中《北方大港》的地图上标出“曹妃甸”三个字。当时,这个渤海中风疾浪险的小小沙岛,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而让人们不能忘却的,是孙中山先生投向海洋的强国热望。
而今,承载着首钢搬迁调整的重任,曹妃甸精品钢铁基地已经巍然耸立,两座当今世界领先的5500立方米高炉、2座焦炉、3座转炉、1条2250mm热轧生产线,1条1700mm冷轧生产线及各项配套设施在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合理有序地排开,不仅进一步改善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布局,也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品种质量和节能环保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评价:“中国由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正在由曹妃甸起步。”
上世纪90年代,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功勋卓著的首钢,承受着来自社会各界“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争论的巨大压力。受地理、自然环境的约束,首钢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而这一时期正是国内其他钢铁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快速发展的时期。原本属于国内钢铁行业“第一集团军”的首钢显得有些落后了。在这种情况下,首钢人认定,要想进一步发展,首钢必须建立“一业多地”的新格局,向北京以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2005年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的批复》,首钢搬迁调整的大幕正式拉开。
2007年3月12日上午,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钢铁厂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和曹妃甸同时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下达“开工”令。从此,曹妃甸这个小小沙岛,成为首钢和中国钢铁人心中的热土,也吸引着国人的注意力。
但这一涉及北京地区8.3万名职工、数十万名职工家属、800万吨钢的世界钢铁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谈何容易!首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说:首钢搬迁是涉及国家、地方、企业、职工利益的复杂系统工程,既要保证搬迁过程中企业的发展,又要保证职工队伍的稳定;既要保持首钢长材产品优势,又要掌握板材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既要保证项目建设的大量资金需求,又要解决老厂区土地搬迁利用问题……
一业多地,构建新首钢的发展格局
“首钢搬迁于2005年初全面启动,但它的‘前奏’是2003年开始建设的迁钢公司和首秦公司,首钢内部把这叫‘喘气儿工程’。” 首钢规划发展部部长胡雄光说起搬迁的过程如数家珍。
早在搬迁尚未敲定的时候,首钢已经开始寻求在京外的发展,2003年3月,首钢迁钢公司在首钢矿石基地———河北迁安铁矿旁边毗邻而建。2006年底,迁钢形成了450万吨钢生产能力,其2160mm热连轧板材生产线,在短时间内达到设计水平,试制了管线钢、船板、耐候钢板、汽车板等高端产品;210吨转炉实现了我国首次完全由国内自主设计的自动化炼钢。
同样在2003年,座落在河北省秦皇岛的首秦公司也破土动工,并于2006年形成了250万吨钢生产能力。其4300毫米宽厚板轧机采用几十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成为首钢“专精深强”宽厚板基地,多项技术经济指标进入国内前列。“我们都把首秦公司叫做‘首钢的印钞机’。在首钢搬迁调整的攻坚阶段,这样的“印钞机”就是夺取胜利的保证!”胡雄光很是感叹。
实践证明,这两家企业在首钢搬迁启动后发挥了三大作用:一是与首钢北京地区钢铁产能的压缩相衔接,保证了首钢经济总量和效益持续稳定,资金链充裕;二是成为首钢搬迁的试验场和练兵场,为曹妃甸钢铁新基地的投产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三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共安置首钢职工7000多人。仅2007年,两家企业合计销售收入就达285亿元,实现利润22.6亿元,为首钢经济效益持续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首钢搬迁启动后,作为首钢北京地区仅有的一家涉钢企业,北京顺义冷轧项目于2008年5月份全部建成投产,形成150万吨冷轧板生产能力,其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居当今世界前列,采用一系列节能减排新技术,成为高效、低耗、环境友好的示范工厂。
与此同时,作为首钢搬迁的主体工程,坐落在河北省曹妃甸的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更是在设计之初就采用了先进的技术理念。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示范工厂和实施基地,首钢京唐具有自主创新、技术先进,装备大型、产品一流,流程紧凑、管理高效,循环经济、环境清洁等特点,凭借着得天独厚的靠海优势,运输成本和流程制造成本低,具有长远的竞争力。
至此,首钢在搬迁调整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一业多地的发展格局,迁钢、首秦、顺义冷轧、京唐这些新钢厂的建设创造了我国钢铁业建设发展的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总体技术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此外,近些年,首钢积极实施联合重组,先后重组了水钢、贵钢、长钢、伊钢、通钢,这些企业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对首钢完善一业多地的钢铁布局,也做出了很好的补充。
世界一流,绘就新首钢的品种蓝图
首钢的传统产品在于长材。搬迁的过程,也是首钢进行“调结构”的过程,目前,首钢逐步实现了从以长材生产为主向高档板材和精品长材转型,向建设世界一流钢铁企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胡雄光介绍,在搬迁的同时,首钢逐渐建立了产品结构向高端板材过渡,打造精品长材的产品结构体系,板带比由2005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76%,钢铁产品初步形成由初级产品向深加工产品发展。冷轧产品实现商用车整车供货,具备了O5板的生产能力和乘用车的整车供应能力,与一汽、北汽福田开展了大量的认证工作,进展迅速;家电板进入海尔、美的、春兰等大型知名家电企业。热轧板卷实现了从无到有,产品等级逐步提高,形成了完整的热轧商品卷的品种系列,包括管线、高强工程机械用钢等7大类,广泛用于管道、汽车、工程机械、海洋船舶、电力等行业。宽厚板进展明显,有11大类,X60~X80管线钢实现商业供货,抗硫化氢腐蚀的管线钢通过试制,高强度船板通过多国船级社认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如中哈管线工程、朝天门大桥、国贸三期等,整体配套供应能力明显增强。
长材方面,首钢继续保持了在抽油杆、齿轮钢、轴承、钢绞线、焊接用钢、铆接冷镦钢等产品的市场优势,其中抽油杆保持了40%的市场份额,居国内第一位,高档核心焊线市场份额第一。同时,挖掘设备潜能,进行技术改造,陆续开发大规格高强度绞线钢、高速铁轨用钢、高钛核心焊线、列车车轴用钢等新产品,实现高强精轧螺纹钢从830到930、1030的系列化。
“顺义冷轧实现150万吨冷轧设计生产能力,预计生产汽车板50万吨、家电板35万吨;首秦以初轧竣工投产为标志,已形成260万吨宽厚板基地;迁钢主体配套工程已基本完成,形成800万吨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优质碳素结构钢、锅炉及压力容器用钢、造船用钢、桥梁用钢、管线钢、耐候钢、IF钢、双相(DP)、多相(MP)和相变诱导塑性钢(TRIP)、超微细晶粒高强钢等,这些首钢京唐板材精品基地的主要产品也将从曹妃甸走向全国,走向国际。”胡雄光说。
从2003年到2010年,首钢搬迁调整前后用了7年时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分别到首钢或者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厂施工现场考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科学发展的示范基地”……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首钢的期待。今天,首钢以其实际行动证明,首钢没有辜负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国钢铁人的期待,一个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已经建成,即将开启中国钢铁史上新的篇章。
从1917年到今天,整整93年;从北京到曹妃甸,整整220公里。在时空交错中,91年历史的首钢,用7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搬迁调整,也由此走进了中国钢铁、中国人萦绕近百年的蓝色强国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