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太原市工业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时期,也是太原市工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2005年-2007年,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两基地、一中心"的总体发展思路,同时提到把运城市建成山西省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奋斗目标。并结合运城市工业发展优势,制定出台了"运城市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七大产业八大基地(2005-2007)三年推进计划",2008年,进一步提出了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五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钢铁、焦炭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规划,经过一年的酝酿,特别是通过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转变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最终形成了"壮大五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即发展壮大汽车和运输设备、铝和金属镁深加工、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服务业五大产业集群。"十一五"后三年,面对雨雪冰冻灾害的严重影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工业结构深层次矛盾的严重困扰,运城市工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省、市保增长、促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化"危"为"机",四大班子领导对重点企业包联帮扶,市直干部到方阵企业定点帮扶,帮助企业解决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解决资金筹措难、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在较短时间内遏制住了急速下滑的局面,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的局面。
一、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4.1亿元,增长36.5%;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0.8、13.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179亿元,增长48.1%,增幅高于全省6.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3.1亿元,增长489%,增幅是全省的8.7倍。全市工业艰难地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低谷。"十一五"五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85.2亿元增加到294.1亿元,年均增长9.6%;销售收入由477.3亿元增加到1179亿元,年均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78户增加到563户。2010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56家,其中,百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海鑫集团,完成120亿元;10-50亿元的企业24家,有中铝山西分公司、中条有色金属公司、永济新时速、阳光集团、华泽铝电、阳煤丰喜等;5-10亿元的企业23家。有18家企业列入全省百强潜力企业。
二、工业结构趋向合理。 "十一五"期间运城市通过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业结构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是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随着海鑫集团老区改造、中铝山西分公司80万吨氧化铝、华泽铝电28万吨电解铝、大唐运城电厂等一批大项目投产达效,冶金、焦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总量做大,素质提高。如:全市焦化企业由99家减少到28家;金属镁企业由100多家减少到50余家。二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大运重卡、华泽铝电10万吨铝合金棒、粟海肉鸡屠宰及综合加工等重大项目投产运行,五个产业集群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9.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1%。三是战略性接续产业正在形成。武汉凯迪平陆风力发电、中科晶电砷化镓、亚宝生物制药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行业在我市有了发展。四是工业园区承载作用进一步发挥。盐湖、临猗两个省级工业园和新绛煤化园、永济铝工业园实现了园区内资源共享,规范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0年,全市10大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3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1.4%。全市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14.2∶85.8,新型工业化水平由2006年的35.8%提升到 2009年的43.2%。
三、高新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6年的123.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67.7亿元,增长117.46%;总产值由2006年的1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2.3亿元,增长116.11%。2005年-2008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由31.9亿元增加到48.0亿元,增长50.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006年-2008年分别为7.1%、7.5%、8.23%,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09年回落至6.45%,全省排名第2位。2009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4.8亿元,占我市工业总产值的10%。201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7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1.7%。除以上用数字反映外,我市还破解了一批技术难题,采用了一批科研成果,全市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技术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培育出青山化工荧光增白剂、大运重卡驾驶室设计、亚宝集团三金软胶囊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二是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1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37家,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培育了青山化工等42家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2006年-2008年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位。三是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五年间,研制开发出国家和省级新产品117个,"奇强"、"亚宝"等14个品牌获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73个品牌获山西省著名商标。去年,亚宝集团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共同组建"中科亚宝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开始向生物医药领域拓展。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我市工业对资源、能源、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十一五"以来,我们在节能降耗、关停淘汰、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一是在节能降耗上下功夫。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关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节能预警方案》,把"十一五"节能目标逐年分解落实;加大对年耗能万吨以上的127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情况的专项监察审计;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五年完成180个节能改造项目,总投资100多亿元,实现节能量360万吨标煤;在冶金、焦化、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电解铝、金属镁、合成氨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如闻喜金属镁行业采用双蓄热式还原炉技术,节煤率52.8%,省经信委、省环保厅专门在闻喜召开了全省节能减排现场会。二是在淘汰落后产能上下功夫。依法关停淘汰了钢铁、焦炭等8个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约1600万吨,涉及企业213家。如:钢铁行业淘汰产能312.3万吨,焦炭行业淘汰产能942万吨,水泥行业淘汰产能296.8万吨,电力行业淘汰容量80.65万千瓦。落后产能的淘汰出局,为优势企业腾挪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上下功夫。五年间,通过政策规范、技术指导,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共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45个,综合利用煤矸石1500万吨,焦炉煤气80亿方,利用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600万吨以上,回收尾矿、废矿石360万吨。同时,造纸黑液、废旧塑料、废轮胎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万元GDP能耗2009年下降9.24%、降幅全省第一,初步测算2010年万元GDP能耗下降7.97%,能够完成"十一五"下降25%的节能目标。
五、园区经济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具有集聚辐射功能,是转型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十一五"时期,我们以大型企业和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坚持"优化建设、规范建设、加快建设的方针",强化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形成了一批基础设施较好、规模较大、产业档次较高、集聚功能较强的工业园区。目前全市已发展形成了丰喜化工工业园、盐湖科技工业园、风陵渡亚宝工业园、新绛煤化园、南风工业园等12个产业关联度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业园区。其中丰喜化工工业园和盐湖科技工业园被认定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亚宝风陵渡工业园是国内第一家医药企业旅游观光示范园,观光区位于园区中央,三座固体制剂观光生产线可让游客不用更衣便能浏览到药品从配料到成品产出的全部生产过程。
六、集群势力逐步增强。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五个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五个产业集群即汽车和运输设备产业集群、铝和镁深加工、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服务业。市委、市政府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的提出和出台,符合我市实际,符合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是我市经济发展思路的又一升华。五个产业集群中,除服务业集群外,其余四个集群都在工业。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在运输设备、铝镁、化工、农副产品等行业培育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发展集群时机已经成熟。同时,汽车和运输设备属技术密集型产业,铝和金属镁深加工技术含量较高,化工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纺织、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我市传统工业比较,共同的特点是能耗低、污染排放小,它们的成长壮大,可以大量稀释传统工业较高的能耗,从根本上摆脱我市工业对资源能源的过度依赖。2008年五个产业集群完成工业增加值216亿元,占到全市GDP的31.8%。2009年,产业集群在金融危机中迎难而上,有了新的发展,四个集群占到工业总量的37.4%,2010年,四大产业集群完成工业增加值119.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1%,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七、主要产品产量增加,产能加大。我市工业以原材料加工为主,主导产品有钢铁、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精炼铜、焦炭、炭黑、化肥、洗衣粉、发电量、芦笋、果汁等,在全省全国都占有一定份额。元明粉产能200万吨,约占全国的60%;金属镁产能30万吨,约占全国的30%;氧化铝产能224万吨,约占全国的11.5%;绛县炭黑占到全国的1/9;电解铝产能80万吨,约占全国的4%,全省的61%;合成洗涤剂占全国的5.4%,全省的89%;合成氨占全省的25.3%;精炼铜产能10万吨,约占全国的3%;永济芦笋、浓缩果汁等也占有较大份额。制版集团形成年产各类版辊200万支以上的生产能力,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6%以上,生产规模及生产能力均居世界同行业首位。"十一五"期间,我市的主要产品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具体数字见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