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左,锰业和制糖业是两大支柱产业,支撑全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它们又属高污染、高耗能的大户,节能减排压力大。
看似矛盾的两者,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却并行不悖协调发展。去年,崇左糖业产值突破125亿元,获得“中国糖都”光荣称号;锰电结合产值达91亿元,创历史新高。而同时,该市“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不仅“完美收官”,且制糖业污染治理及电解锰行业整治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崇左还因为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登上了“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城市”榜。
把重点行业推向减排主战场
作为广西最年轻的城市,崇左市面临着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富裕文明新崇左的重任。同时,又肩负着向首府输送干净水源的压力。如何减排污染物?如何送出合格水?这些“老大难”问题曾一直困扰着崇左环保人。
“十五”期末,崇左市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广西14个地级市中排第三位,减排化学需氧量成为一道难题。
其中,制糖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占全市总量的62%,排放量在全区列第三,是左江水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如何破题上,崇左市果断地把糖、锰等重点行业推向减排主战场。
敢于把支柱产业推向减排主战场,是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挑重担的勇气,更是敢于对环境负责、敢于对人民负责的可贵精神。
“糖业和锰业,就好比两个优秀能干的‘孩子’,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战场上呢。”崇左市委书记赵乐秦坦言,舍不得“孩子”,就套不住“狼”,只有从重点难点下手,才破解污染问题。
制糖业由“污染大户”变“减排标杆”
2007年,作为化学需氧量排放大户的制糖业被首当其冲地推向崇左减排主战场,全市15家糖厂门外竖着减排公示牌,政府、环保部门和企业法人成了三级责任人。
在政府引导下,各制糖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引进真空无滤布吸滤机、新型喷射冷凝器等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2008年底,全市15家制糖企业已全部建成废水末端生化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并在2008/2009年榨季中全部实现了外排废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据统计,近年来崇左市共实施减排工程项目79个,总投资12亿元,涉及制糖、酒精、淀粉、城市污水处理等行业。其中,随着锅炉煤改蔗渣工程建设的完成,制糖行业全部实现二氧化硫的零排放。
崇左市还积极发展蔗糖循环经济,形成了“甘蔗-机糖-糖蜜-酒精-生物肥-回田种蔗”等多条循环产业链,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由于在全国制糖业率先进行水污染末端处理,污染治理效果国内领先,崇左市由此创出全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新亮点,获国家环保部的高度评价,得到中国糖协的全面推广。
电解锰行业整出“全国经验”
在大新县下雷镇锰矿区,记者看到,一边是机器开足马力,隆隆作响,一边是山青依旧,水绿如常,天蓝若洗。采矿区内,除了正在作业的采矿点外,废弃的区域全得到复垦,植被得到恢复。
“我们矿区内的企业废水都基本上实现循环利用,废气经过环保部门检测实现达标排放。”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
仅2008至2009年,崇左市就投资近1亿元,建设和完善涉锰企业的污水处理、矿热炉的烟气治理设施,在锰行业形成了一大批新的污染治理能力。中信大锰矿业大新分公司完善废水治理设施,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达95%以上;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生产废水实现零排放。全市14家铁合金生产企业采用布袋除尘方式替代原来的湿法除尘,有效地防止了二次污染的产生。
产业结构调整也继续推进,全市近年来共淘汰了锰业、水泥、建材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13条生产线共12家企业。
该市还组织相关企业负责人和环保管理人员赴“锰三角”地区参观考察,用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指导崇左市的锰行业准入工作,多次聘请国家环保部专家为企业治理污染“会诊把脉”。
目前,全市95%以上的涉锰生产企业已基本完成整治工作任务,14家铁合金和4家金属锰企业获得了行业准入。
崇左市涉锰整治工作得到了自治区环保厅和国家环保部的充分肯定,作为整治的成功典范在全区环保工作会议上介绍。其中,电解锰行业整治经验被环保部作为示范在全国推广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