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其芳大妈在讲述那段岁月 |
|
53年前,那里是热火朝天的炼钢工地,人搬车运,手提肩扛,白天人声鼎沸,夜里灯火辉煌。一排排烟囱耸立在广阔的土地上,烟雾缭绕,钢花飞溅。为赶着向新中国成立九周年献礼,工人们挥汗如雨,奋力鏖战在小高炉旁。
李云胜 文/摄
连班倒的激情岁月
小高炉路的确不起眼,从长江东大街与铜陵路交口附近向东去,不长的一条小道延伸到肥东路那里,并不太直的道路恰似记忆的轨迹,撩起了经历过那段岁月人们的思绪。
李其芳大妈今年76岁了,以前在肥东老家种地,后来城里招工,她和许多小姐妹一起来到了安徽省针织厂,一直干到退休。提起1958年,她擦了擦已经有些浑浊的眼睛,激动地说,那时正是大炼钢铁的时候,不管男女老少,厂子里的生产都停了,全部都在高炉旁忙活。
那时工地上的高音喇叭喊得最响的是“十五年赶上英国,三十年超过美国”这句口号,当时的报纸上宣传,1957年我国的钢铁年产量是535万吨,而1958年的目标是钢铁年产量翻一番,要达到1070万吨。为此,全国兴起了大办钢铁运动,从工厂到学校,从机关到基层,大家砸锅摔铁,家里凡是吸铁石能够吸上的都拿出来投进小高炉,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合肥到处都是冒着白烟的小高炉,各行各业都支援“钢帅升帐”,“一切向1070万吨让路”,“大炼钢铁”成为那个时期广大群众生活的主旋律。
李其芳大妈回忆说,当时的小高炉路还是一条河埂,旁边是一条小河沟,汩汩清水流过了田野,流过了沟坎,一路欢歌。参加炼钢的工人们就用小河沟里的水洗脸漱口——当时,小高炉路上的炼钢者也向上级立下了军令状,力争提前半个月到20天完成既定目标。为此,大家是轮流三班倒,人歇高炉照常运转。许多人即使是轮到下班也不回家,仍然守候在工地上。
我很奇怪,人们把家里的锅都敲碎了拿来炼钢,难道不吃饭了!李其芳大妈说,都吃食堂大锅饭了,还要这劳什子干啥子?当时连小学生都加入了收集破烂的队伍,记得小河沟里废弃的铁丝被打捞上来了,路旁铁阴沟盖被撬起来了,家里的铁架子床被拆下来了。学校也都在大炼钢铁,学生都放了假,闲着没事就到工地上用小铁锤敲碎矿石,敲完一堆还给几角钱奖励,觉悟高的还去别的人家收购废铜烂铁,重新扔进小高炉里炼钢。
想起那段激情岁月,李其芳大妈说尽管现在看来那时太冒进了,但热情和精神还是可嘉的。
仿佛一夜间冒出来
昔日的小河沟早被填上,盖起了一栋栋房屋。而最靠近小高炉路的地方,如今是一座公共厕所。
路旁正在聊天的几位大爷大妈见我在拍照,关切地问这一带是不是要拆迁了。我环顾左右,小高炉路上的房屋的确十分陈旧了,许多平房还是解放初期修建的。那里以前是大片的荒地,冈峦上茅草丛生。上世纪50年代,附近陆续兴建了多家工厂,大通路、和平路等也先后贯通,人气才逐渐兴旺起来。大爷大妈们告诉我,他们就是那时搬进平房里的,一住就是大半辈子。
我问他们还记得小高炉吗?他们七嘴八舌地打开了话匣子。
李大爷说,1958年的时候,他才刚满18岁,进厂的第一年就赶上了“大跃进”。因为他在生产队的时候被公社抽调去搞过测量,当上级决定在那一带修建炼钢用的小高炉时,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名测量员。
“那时,测量仪器不像现在都是电子的,一个标杆,一个三脚架,一个手动式三坐标测量仪。操作者要用手握住主轴使其沿着轴移动,稍不留意就会造成测量误差。”李大爷回忆说,他们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测量任务,紧接着又开拔来一群工人开始紧张施工,由于在家乡盖过房子,所以李大爷又加入了修建小高炉的队伍。
他们连续在荒地上忙活了几十天,小高炉就像一个贪长的孩子,一天一个高度,很快就建成投产。那时没有什么耐火砖,就是用普通的红砖,外面抹上水泥。容量也不大,可以装下几吨的铁料。
后来小高炉停止不用了,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拆除,成了在那里长大的孩子们的玩物。今年40多岁的王先生还记得童年时在小高炉边上做游戏、捉迷藏的经历,那时不像现在的小朋友有那么多的玩具可玩,他们放学时也没有什么作业,便集中在小高炉旁用铁丝做的枪互相“打仗”,有时候还钻进小高炉里面用稻草把自己盖起来,假如五分钟之内小伙伴们还找不到,那就算赢了。
光阴荏苒,40多年前的少年早当上父亲了,当他向孩子述说自己童年在“小高炉旁游戏”的时候,孩子睁着大眼,不解地问,干嘛不玩CS,小高炉旁边都是泥土,多脏呀!真是既有趣,又无奈!
数量最多的小高炉
合肥在1958年实际上已经建成投产了合肥一钢厂、二钢厂和北门钢厂,至于小高炉,更是像雨后春笋般遍布省城的各个角落。不过,作为群众兴办小高炉,那里的小高炉群在数量上是拔了头筹的。
我在史料里看到,当时正是新中国迈进第九个年头,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完成不久。全国上下对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十分强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就像一个着急赶路的人,没来得及细想路径与方向,为了“赶英超美”,国家把炼钢这一专业技术工作变成了全民运动,全省各地出现了“先土后洋、土洋结合、大搞土法炼铁”的千奇百怪的小高炉。
李其芳大妈激动地向我描述小高炉的形状:“上窄下宽,上面架一口坩埚,底下烧煤,远远一看,就像是排列整齐的大灶台。”
毕竟是土法上马,当时为了达到炼铁所需的温度,人们找来了铁匠铺里的风箱鼓风。小高炉一旦点燃是不能中途熄火的,大家轮番上阵,等到铁熔化成铁水,然后倒进事先挖好的土坑里冷却,成为一个个大铁饼,然后装进箩筐里称重量,再向上级部门报喜。那年月,大炼钢铁成为头等大事,每天都有人统计钢铁产量,捷报不断传来。马路上经常响起敲锣打鼓的声音,大家用板车拉着铁疙瘩,上面用红布系上,纷纷上街游行庆祝。
后来出现了原料短缺,大家捐出了家里的铁锅、铁铲、菜刀……甚至有人拆了自家院子里的铁栏杆上交。小高炉路上的小高炉数量多,需要的原材料也多,有人就趁着休息日到农村寻找、挖掘废旧铁制品。
其实当年参加炼钢铁的都不懂行,据说为了测试风箱出风大小问题,大家把家里的公鸡都杀掉,把鸡毛帖风箱出口上。更好玩的是第一个指挥炼铁的居然是烧开水炉的师傅,他和几个青年工人一起,依靠简单的炼钢手册,摸索着向小高炉里投燃料,将炉火烧得通红,又将炉旁废铁及矿石分批投入炉中。总算是把铁水融化了。
手记
今天看来,那年月的大炼钢铁是件可笑的事,所谓的小高炉炼铁,只是将废旧铁制品回炉熔化成铁块。
当时,也不是没有人怀疑这样的做法。有人提出质疑,没有专家,没有现代化设备,怎能炼出合格的钢铁;也有人认为,钢铁是大型建设项目,不能搞“小土群”(小高炉、土法炼钢铁、群众运动)。然而在特殊的岁月里,不同的声音总是显得那么不合时宜,而且马上就遭到了批驳。
事实证明,违反科学规律的大炼钢铁运动并没有持续多久,1958年秋冬之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通过调查研究开始觉察到运动中出了不少问题。从11月开始,中央开始着手纠正错误。经过大半年的初步努力,形势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变。
我没有查到安徽的具体数字,却看到当年中央分配给南方某省的任务是钢10万吨、铁30万吨。但在1958年的头8个月,某省只生产了钢1160吨,铁36708吨,仅完成任务的1.16%和12.2%,时间却只剩下4个月。在这样的情况下,某省仍然决定“要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全省钢铁年产量要达到生铁40万吨,钢12万吨,同时要“力争提前半个月到20天完成”。为此,当年10月,某省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发动一次钢铁“大跃进”的全面突击运动,一个月内生产10万吨铁、3万吨钢。
但实际上,直到年底,某省仅完成生铁21万多吨,钢2.4万吨,其中还有许多是矿渣。
“大跃进”原本是出于良好的愿望,但由于决策本身的失误和执行中的偏差,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遭受到重大的挫折。
|
成群的小高炉(资料图片) |
|
|
小高炉早已拆除,变成了一条大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