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油价走低的时候,国内油价却在上涨。当国内成品油批发价上涨时,零售价却维持不变。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油价扭曲的怪象?专家认为,市场缺乏竞争、定价机制单一,并且在国际市场缺乏话语权是最终的原因
如此垄断 民营加油站难立足
在油价变化的背后,两大石油巨头在等待机会,扩张自己的版图。一场民营加油站和石油巨头的“摔跤赛”由此展开
近日,重庆涪陵成品油协会一纸公文,向当地商务局"状告"中石油、中石化断供。两大集团同民营加油站的矛盾一触即发。
本月初,涪陵成品油协会将一份《关于涪陵区民营加油站目前处于断档、脱销、无油可供、经营困难等情况需立即解决的请示》递交到了区商务局。痛陈两大石油巨头已经基本停止向民营加油站供应汽油和柴油长达一个月的状况,并请求政府部门介入,帮助解决油源短缺的问题。
4月14日上午,是当地商务局确定的召开协调会的时间。当地一些民营加油站的老板带着自己加油站的公章来到会场,不过中石油却"爽约"了。涪陵成品油协会相关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中石油方面根本没有到场"。原先计划要签署的供油计划由此落空。
4月15日,《法治周末》记者拨通了中石油涪陵分公司总经理刘成利的手机,对方回答"正在外面忙,回头跟记者联系"。记者随后再拨打刘成利的手机,但是对方都未接听电话。
而另一巨头中石化虽然于4月初签订了供油协议,但是"至今尚未供油"。
对此,中石化涪陵分公司的总经理赖宏伟则感到有些"委屈"。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有的民营加油站前段时间购买的油还没有从我们油库提完呢,现在国际油价这么高,有些民营加油站也想把油囤起来。"
民营油站艰难度日
"他们(中石油、中石化)都一个多月不给我们供油了,我原先的库存都用完了,为了保证老客户,只能以零售价进油。再这么下去,只能关门了。"谈起经营困境,李顺英的情绪不由激动起来。
李顺英是大塘加油站的老板。大塘加油站位于涪陵市区望湖路上,由于交通便利,且成立时间较早,积累起了一批老客户。正常情况每天能销售7吨至8吨油。
现在每天的销量下降到1吨至2吨油,只能为一些单位的老客户供油。
每有前来加油的车辆,只要不是老客户,工作人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对不起,没得油了"。如此说了几天后,来加油站加油的客户明显少了许多。
与大塘加油站的萧条相比,方圆两三公里处的两家中石油、一家中石化的加油站"最近的生意好得很,我们的客户都流失到那里去了"。说到这儿,李顺英不由地叹了口气。
而距离涪陵市区近30公里的李渡开发区的徐道林经营的加油站也是同样"糟糕"。
这个名为洪通的加油站目前有11个加油机,通常情况下,每天可销油10吨左右。不过现在他和李顺英一样,也仅为一些签了合同的老客户加油。"现在我们只能以零售价的价格进到油,再加上运费肯定是赔钱的,卖的越多赔的越多。要不是为了维持老客户,真就歇业了。"徐道林说。
两大巨头的"断供"让当地的民营加油站有些吃不消了,不得不选择向商务局"抗议"。
然而,商务局的协调会却让这些民营加油站的老板们非常失望。"我们都以为能在会上签订合同的,结果人家中石油根本就没来。"当地一民营加油站老板忿忿地说。
收购潮或将再起
持续震荡的国际油价,刚刚调价后又出现的国内"批零倒挂"现象,让李顺英和徐道林担心2007年的"油荒"再次袭来,而紧随其后的可能就是收购潮了。
当地多位民营加油站人士均向记者表示,如果采用断供或批零价倒挂的方法,民营加油站就会快速倒闭,到时两大巨头不用耗费巨额收购资金,就能迅速占领当地市场。
随着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下游销售企业的利润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两大巨头自然想在零售市场有更进一步的作为。2010年年底,中石化在山东就一次性收购了38家民营加油站。
两大巨头在重庆的收购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尤其是对城区及主要干道、交叉路口附近的加油站更为中意和期待。
涪陵区成品油协会相关人士对记者介绍说,1998年前后,涪陵主城区共有8家民营加油站。2004年至2006年间,先后有4家民营加油站被两大集团收购。其中两家各占一半。另外1家租给了壳牌。
如今剩下的3个加油站,两大巨头也是频频示意。
2010年,中石油、中石化先后找到李顺英,洽谈收购事宜,然而当时李顺英并没有出手的意愿,对方就此作罢。
徐道林也告诉记者,去年年底,两家公司也找到他,表示要收购,但是他觉得1000万元的价格太低。双方没有谈拢,徐道林也就一直自己在经营。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从2000年开始,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这两大集团,为了赶在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开放前完成各自零售终端的战略布局,都投入了巨额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扩张加油站数量。
赖宏伟告诉记者,目前中石化的收购、新建加油站的审批权都下放到了省级分公司。公司每年都有收购和新建加油站的计划。不过他强调说:"这个计划并不是硬性规定。在收购上,我们不会刻意追求,而且由于收购成本太高,我们现在多选择自建。"
财政补贴成定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根据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由于这种滞后的调价机制,往往调整后的零售价无法及时反映当时的原油进口价。因此,批发价和零售价经常会出现持平(批零持平)甚至倒挂(批零倒挂)。
目前批零同价的现象不单在重庆发生。中国加油站网的监测数据显示,距离上次调价不到6个工作日,华北大部分省区都出现了批零一致的现象。在山西和河南两省,甚至是出现了"批零倒挂"的现象。
以河南93号汽油为例,当地批发价一度高达9670元每吨,超过零售价9616元每吨。加上运输成本,每吨则要亏损达上百元。
在山东,93号汽油的批发价为9600元每吨,当地民营加油站已经放弃了从两大石油巨头进油。好在山东还有数量众多的地方炼油厂,每吨同两大集团炼油厂相比可便宜200元至300元。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每次国际油价大涨,而国内油价要是调整不到位的时候,炼油厂的利润就得不到保证,炼油的积极性下降,导致市场供应也有所下降。"
"如果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国家如果不上调零售价的话,局部地区成品油短缺的现象将有可能再次出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
不过林伯强也补充说,在目前通货膨胀压力比较大的背景下,即使满足了调价的条件,国家可能不会再次上调油价,或者至少上调很小的幅度。"如此一来,要避免油荒的出现,国家补贴炼油企业基本已成定局,现在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补贴才能更为公平和更有效率。"林伯强说。
"模糊定价"扭曲市场
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由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加工成本、税收、合理利润及流通环节差价五部分构成。除了原油价格及税收透明外,其他部分并不明晰
4月11日,一篇题为《中石化广东公司总经理鲁广余挥霍巨额公款触目惊心》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帖子中还贴出了4张购买酒的发票,发票总消费金额约168万元。一时间公众对我国目前石油市场的垄断格局质疑声四起,有网友感叹“掺了茅台的油能不贵吗”!
一边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不断上调、甚至一些地方在4月6日调价后,再现“批零倒挂”;另一边却是石油巨头将巨资花在了购买高档酒上。
这些不禁让公众质疑,究竟哪些因素促成了今天的油价怪象?
垄断 石油双雄占据原油进口权
在中国油价的变化历程中,1998年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点。
在此之前,我国石油市场基本处于一个自由竞争的状态,国内存在数量庞大的炼油厂和加油站,彼此充分竞争。当时我国的原油进口量也不大,成品油价格一直处于低位。
1998年,国家逐步将石油产业链上的主要经营权“特许”给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家企业。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一方面清理和整顿地方小炼油厂;另一方面赋予两大集团批发专营权、零售专营权(各地区自2001年以后新建的加油站,统一由两大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指出:“可以说,这些文件改变了中国成品油批发零售的市场状态,自1992年建立起的充分竞争的市场变成了双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凭借政策赋予的优势,“石化双雄”在几年时间内,快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
随后,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先后于2004年12月和2006年12月放开了成品油的零售和批发市场。
然而,市场的放开并不等于民营油企可以再次上演1998年前的辉煌。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会长张跃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国家政策是给了民营油企‘生’的权利,但是没有给予民营油企‘活’下去的保障。”
由于近80%油源掌握在两大集团手中,民营油企的发展便不得不看“两大巨头的脸色”。每有“油荒”出现,便有大批的民营油企或对外限量供应、或关门歇业、或倒闭破产。
另外,原油的进口权依然仅仅掌控在中石油、中石化等5大央企手中。董秀成介绍说,虽然根据我国入世承诺,自2002年起,允许非国营贸易企业从事部分数量原油的进口,并逐年增加配额。但根据目前的原油进口政策,这部分进口原油并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通,而只能交由两大巨头的炼油厂进行加工。
受制于政策,民营炼化企业无法享有原油进口权,也不能采购到非国有企业进口的原油。而国家每年分配给民营油企的原油配额同产能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在山东,21家炼油厂产能有5千万吨,但每年只能获得170多万吨的原油配额,由于不能进口原油。缺口只能通过进口燃料油弥补。”山东炼化行业协会会长刘爱英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原油进口权的限制就使得地方炼油厂同两大巨头的炼油厂很难在一个公平的平台上进行竞争。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垄断会造成效率低下,如果缺乏有效的竞争,垄断企业就很难有降低成本的动力。”
定价机制 税收导致比美国油价高
在1998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成品油用户都享受着低油价。自1998年我国石油体制改革后,我国对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也开始作出相应的调整,逐步与国际接轨。
不过在一段时期内,政府为了保证市场供应,对两大巨头的炼油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因此,成品油价上涨较为平缓。
不过这种状况自2009年起发生了变化。在2008年国际油价突破150美元大关时,93号汽油在发改委大幅调价后也不过每升6.20元。而现在的国际油价也不过在每桶120美元附近徘徊,为何油价却飞涨至每升7.85元?
“这就涉及到当时我国石油行业燃油税费改革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董秀成说。
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油价持续走低。当时国家藉此机会来理顺此前一直裹足不前的能源价格机制。
2009年1月1日,我国正式启动了燃油税费改革。董秀成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国家在取消公路养路费等6项收费的同时,提高了成品油的消费税。
依据政策规定,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只是当时国际油价低,老百姓对增加的这部分税感觉不明显而已。”董秀成说。
时下每次油价上调,老百姓都习惯将中国的油价同国外比较一番,结果发现我国一些成品油价格比美国还高。
对此,林伯强也表示:“中国油价比美国高,首先就高在税收上。中国汽油税约是全美平均水平的两倍。”不过他也指出,由于我国成品油价一直采用政府定价,终端零售价不能完全反映生产销售各环节的成本和收益状况。因此,两国的成品油价没有太多可比性。
目前,国家还确定了新的定价机制: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油价走势为依据,如果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变化率达到或超过4%,可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国内汽、柴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确定。最高零售价格则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流通环节差价确定。
“定价机制改革后,成品油价格同国际原油价格挂钩。国家不再一味地对国内的低油价进行补贴,要补贴也补贴不过来。如果国内同国际上成品油差价太厉害的话,外国的飞机、轮船都会顺道上我国来加油。以前就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林伯强说。
话语权 缺乏国际定价实力
“对于中美两国油价的差异,除了税收所占比重不同外,也在于两国进口的原油成本不同,尤其是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中,我们存在一个‘亚洲溢价’。即中东地区卖给欧美国家的原油价格要低于卖给亚洲主要消费国的原油价格。”林伯强说。
林伯强进一步解释说,造成“亚洲溢价”的原因就在于我国乃至整个亚洲原油进口来源比较单一,对中东地区的依赖过强,而美国进口原油的产地则更为多元化。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原油进口地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2009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仅占总量的15%左右,并且有下降的趋势。而依据我国海关统计数据,2010年进口的2.39亿吨原油中,从中东地区进口量占比高达40%。
“这就使得中东地区在我国的原油进口中居于垄断地位,拥有更强的定价权。而中东国家为了保证自产原油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就必然会在价格上作出让步。”林伯强说。
“此外,美国拥有非常发达的原油期货市场,而中国包括整个亚洲还没有一个能够反映亚洲供需状况和代表亚洲利益的原油期货市场。”林伯强说。
“成熟的原油期货市场,使得美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林伯强说。
为此,林伯强建议,为了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也为了降低“亚洲溢价”的负面影响,还需进一步加强进口原油的多元化。此外,应考虑和着手建立自己的原油期货交易所,助力我国参与国际原油的定价。(来源:法治周末)
|